荷蘭籍作者盧云,是一位心靈大師,曾任教于哈弗大學,耶魯大學神學院。他獨具慧眼,能從小事或軟弱中透視深藏的奧秘。盧云曾遭遇抑郁困擾,之所以他的文字能直達人心,而且有十分安慰人,跟他自己的經歷有關。
盧云五歲時就有當牧師的志向,成年后考進著名的神學院,如愿當了牧師。但有一次當他看一副油畫“浪子回頭”,那副油畫里,父親在歡喜迎接流浪歸來的小兒子,而大兒子在一旁冷漠地看著。他感覺自己就是那個大兒子,一直懂事,努力,卻不樂意看著父親熱情迎接那吃喝玩樂,出去流浪的小兒子。他明白了自己可能就是那個“大兒子”,心中也需要來自上帝的擁抱和肯定,而不是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或者依賴別人的贊許,那些都無法真正滿足內心某種與生俱來的缺憾。最終他放棄在大學的職務,在一家機構服侍“弱智團體”,直至生命結束。
《心靈愛語》寫于盧云牧師靈性的低潮期,字字句句都是發自內心的詢問與回答,是他和心靈最深處的自己的對話,也有很多是他祈禱得來的神秘回應。本來是私人日記,最終盧云決定把自己的軟弱和無助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以便讓人看了能得到共鳴或安慰。
這本書很多方面寫關于痛苦,盧云說,我們要成為痛苦的主人,不要回避,不要抗拒,不要假裝沒有痛苦,要接納痛苦為自己的一部分,與痛苦共處。他說“人要么與痛苦共處,要么躲進幻想,期望別人將它拿走。你要敢于與你的痛苦共處,并允許它存在。”但盧云也領悟到,沒有人可以治愈那份傷痛,別的人無法做到,自己更不能,只有神才能給我們所渴慕的深深歸屬感。
我覺得我自己就屬于那種逃避型,經常躲進幻想中,期待有人把我帶出來,最好躲到某一個天涯海角。實際上,沒有一個人,有能力完全承擔另一個人的痛苦,不切實際的幻想,毫無用處。事實是,去哪里,哪里都有痛苦,有痛苦才叫人生。我們必須擁抱痛苦,而不是逃避。只有擁抱痛苦,才會有真的喜樂。
你是否痛苦?孤獨嗎?悲傷嗎?是否想被治愈?去看這本書吧,看看盧云大師如何擁抱痛苦,走出低谷,遇見那又真又活的,彌賽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