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說一句話,只是為了讓一個人聽到,但是必須偽裝成講給1萬個人聽。事實上,那個人最終依舊是聽不到的。
《傲慢和偏見》,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它設(shè)計了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男女主角之間所有的傲慢和偏見都煙消云散。那是一個輕喜劇,我一直覺得。而在現(xiàn)實里,傲慢和偏見往往越積越厚,一個以手機作為主要聯(lián)絡(luò)工具的時代里,“了解”二字顯得異常罕見。
因為“了解”需要心和心的坦誠碰撞與真切交流。而這個時代多少缺乏了這樣的淡定和耐性。我們活在輕悲劇的年代。
無論是男是女,對著旁人過于掩飾自己的心思和情感,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立和拒絕。我們總寄望于別人能理解自己,懂得自己,卻根本沒有打開一道門。而在這步履匆忙的世界里,誰又能耐心去了解一個人?你說,感覺熟悉,卻觸不可及。是啊,我們只是像看客一般,平靜地凝視著,但是空無一物。
期盼別人了解自己,卻總以為靠默契即可實現(xiàn)。你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彼此都不知道,但是還可以將這些怪責到“緣分”頭上,美其名曰“這就是命,緣分不夠”。
好大的屁話。但我也不知道還能如何去解釋。難怪說,“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了解。”(出自廖一梅)
所以,你錯過我,我錯過你,不是因為我們不合適,而是我們都沒有能了解彼此。最后,也就成為了“不合適”——愛無能的最擅長的借口。
***
一個粉絲發(fā)信息給我,她說,有時候看到一些偏遠山居別墅打的銷售口號是:這里沒有你們所謂的現(xiàn)代文明,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就連網(wǎng)絡(luò)也沒有。她就覺得莫名的感動。小時候一停電,家人坐在一起,在蠟燭旁玩影子游戲。好懷念那個狀態(tài)下,不想告訴父母的心事都忍不住拿出來分享。
她的感觸好有畫面感。我小時候也特別喜歡停電,也曾有過她那樣的行為。黑暗讓大家團坐在一起,因為失去了視覺,反而其他的感官特別敏銳,包括心的毛細血管和神經(jīng)元,都在怒放。
現(xiàn)在的夜晚,其實太亮。
***
不知道你們是否經(jīng)歷過那種,跟某個人拉鋸式的試探、揣摩、猜測,最終除了可能曾擁抱過,留下的倒是很多的不解、迷惑,以及必然到來的錯身而過。
人生最別致的一點在于偶遇。不知道哪個拐角你就能遇到讓你意外的人和事。于是我對這個世界敞開我的心懷,接受一切看起來詭異的際遇,也從而能明了跟偶遇一樣,別離,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另類“偶遇”。
于是,我遇到了你,遇到了他,遇到了她,遇到了它...如同我無法控制我們的邂逅,最終我也無法控制我們的分離。生命以清脆而又沉重的鳴笛聲聲,提醒我們,開往終點的火車正在啟程。原來我們一直都在分離。
所謂對命運的控制,有時更像竹籃子打水。
我們自己也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組成,原子在永不停息地作無規(guī)則的運動,并且,原子之間存在著互為矛盾的斥力和引力。所以,人是活的,動的,矛盾的,也是組成“社會”這個物質(zhì)的最小微粒。只是在塵世中,很不得已有個頂著我名字的分子存在。我時常深感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感嘆世界的神奇,自覺渺小不值得一提。所謂“命運”二字,也是人類對自身生存狀態(tài)乘以時間和空間參數(shù)后得到的一種唯心的社會化說法。
***
在某段靜寂乃至無聊的日子里維持一種亢奮乃至上進的生命狀態(tài),是不容易的。這需要內(nèi)因,需要外物。
內(nèi)因是個人的意志。你能穿越暫時的黑暗,望清不明的未來,憑借自己的毅力,克服孤寂的圍困,到達彼岸,這是正的一面。反之若因外界所惑,徘徊不前,懷疑自我,最終將無法脫逃困境,那是反的一面。
外物指與你有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如個人特長、興趣、社會關(guān)系,等等。只有堅持發(fā)揮特長,堅持以小事為積累,堅持不為人所理解的自我追求,才能獲得撥云見日的一天。
我有時候?qū)⒐适拢瑢⒏杏|,都故意說得唏噓,是因為只要你抱著最微薄的期望,那對這個世界總會收獲到更多的驚喜。當然很欣慰的是,有人從我的唏噓背后,讀出的卻是溫暖人心的力量。
其實我什么都沒有,包括沒有什么不快樂。我奉勸你們最好也一樣。
這才是無常的人生。
那我給你推薦一部關(guān)于無常人生的片子,最近剛看,比較喜歡。《洛克》。
可能除了活埋,這是第二部完全solo的電影,但一點不會悶。借用人家的一句影評,是“盡管只有八十幾分鐘,導演(編劇)斯蒂文·奈特卻成功地把一個建筑師一段狼狽不堪的日常生活拍成了驚心動魄的‘24小時’。湯姆·哈迪的表演棒極了,很有說服力、感染力……”
讓你瞧瞧另一種無常。當然,你逐漸會意識到,任何的無常,其實都是有因果的。所以,到底是不是有絕對的無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