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涉及到的需求一般針對的是互聯網產品的需求,這里都是真對“人”來闡述的。
參考:產品設計背后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百度百科
一、需要、需求的概念和區別
1、需要的概念
?是指人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現著,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導致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也是這種“缺乏感”渴望得到滿足時的一種心理傾向的狀態。比如“餓了”渴望得到“飽”的心理傾向,“孤單”渴望得到“他人“的心理傾向。
2、需求的概念
是指人在欲望驅動下的一種有條件的、可行的,又是最優(自認為或被引導)的選擇,這種選擇使欲望達到有限的最大滿足。常常表現為滿足某種需要在特定環境下、可行的行為表現。比如“餓了”需要的是吃的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孤單”的需求是和有好感的人在一起,頭發臟了用某種洗發水洗頭。
3、二者的區別
所以從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需求不等于需要。需要是心理的傾向,需求是滿足心理傾向的過程中的具體行為表現。比如人是有性焦慮和生存焦慮的“缺乏感”,產生的行為動機是“我需要你”,那么需求就是“我”是通過某種行為和途徑認識“你”的過程。需要不能被創造,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
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劃分為五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毫無疑問,這種需求層次理論給我們產品的需求分析提供了理論支持。因為如果一個產品不能滿足人的某種需求的話,不可能帶來吸引力和用戶粘性。產品需要區分清楚人類表面需求及潛在需求。只有把握了人性深處的需求,才能讓產品植入用戶的靈魂深處,欲罷不能。
1、生理需求
是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呼吸、食物、水、空氣、性欲、睡眠、健康。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當然性得不到滿足也會產生很多問題)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
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才會有其他的需求。
2、安全需求
這類需求如:對健康的擔心、對貧困的恐懼、對無知的憂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安全感匱乏的同時,則內心驅動會促使去滿足獲取安全感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 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 家庭安全等。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覺器官、反應器官、智力和其他能量則是主要是尋求安全需求的工具,人們希望自己的生存得到保證,這種追求就是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社交包括友情、愛情、親情、性親密等多個層次。人是社會化的東西,所以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社交需求的方式可以分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等。當然兩者也可以相互轉化。交流和溝通,就是社交需求的具體表現,有一定的周期和轉化率問題,所以人們需要不斷的去社交,去融合新的群體,來滿足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展現自己,獲得人們認可。其中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由第三層需求帶來的問題就是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尊重需求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需求
?該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創造力、自覺性、 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等,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
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互聯網產品的表現
越靠近底層需求越是剛需、越靠近底層需求越工具化、越靠近高層需求,則新鮮感驅動越明顯。越來越多的產品融合了多個需求層次。以解決人的1、2、3層需求,通過4、5來尋找方式刺激用戶、吸引用戶、保持產品的新鮮感。
當然不管是滿足底層需求的工具類產品還是滿足自我實現炫耀需求的產品,最本質的都需要結合一定的社交屬性,形成強有力的用戶粘性。并且基于用戶需求的場景化,來滿足用戶核心本質的需求,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