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為父母常常擔心孩子的學校環境是否健康?老師的教學能力是否很強?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能不能克服?孩子對于學習以及學校的一些活動,是否有信心?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總之家長為了孩子有操不完的心。
家長為了孩子費了那么多心血,為什么大多的時候沒有效果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家長把力氣用錯了地方。如果用對了地方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保健和危機干預》是由多名心理咨詢師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情況下,為求助者做心理疏導獲取的最直接的經驗和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的匯總。
書中講到,如何把“理解六層次理論”運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一、什么是理解六層次理論
理解六層次分為下三層和上三層。下三層從下往上分別為:環境、行為和能力。而上三層囊括了:信念、身份和系統。
從下往上看,最下層的是環境,是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它又分為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可以被改變或利用,但沒有辦法控制現有的環境,但最底層的環境因素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環境。
第二個層次是行為。行為反映的是人在環境中做了什么,每個孩子面對相同的環境,由于不同的心理特征,做出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層次是能力。能力有幾個方面,包括技巧、如何選擇、策略、狀態。每個人能力的側重不同,所采取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層是信念和價值觀。信念是一個人對于事物的觀點和看法。每個人都會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形成一套自己的信念體系。它決定著每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和標準。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是因為信念的截然不同。所以信念會影響孩子做任何事情的能動性。
第五層是身份。每個人有多重身份。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信念,相應會有不同的要求。每個人的身份定位不是固定的,會隨著時間、年齡、環境等因素發生變化的。
第六層是系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人的精神層面。這使得人在系統里存在時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
這六個層面不是獨立存在,它是互相影響的。
二,正確分析哪個層次出現了問題,有能有的放矢
當一個孩子,因為父母的工作原因來到一個新的城市,來到一所新的學校,孩子出現了不開心的情緒。那是因為孩子最底層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孩子有一段時間的適應后,問題就會解決。
又如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父母陪學,陪練但效果都不好。這是因為孩子的學習沒有自主性和能動性。那問題是出現在第四層的信念和價值觀。我們家長卻把力量放在了第一層,用父母的時間陪同孩子學習,只是改變了環境因素,卻沒有改變孩子的學習能動性,所以一直沒有效果。重要的是改變孩子的信念,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多讀書、讀好書,為他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有這樣的信念學習才有能動性和自主性。
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要善于分析,分析到底是哪一個層面出現了問題。越是低層次出現問題越容易解決。因此家長也常常困在環境、行為和能力層級,在此下三層下功夫。如果問題出現在上三層,這種做法是沒有效果的。
比如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的老師,不喜歡自己班級的環境,我們只是積極主動給孩子更換學校和班級,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家長需要和孩子共同探討到底是哪個層面出現了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利用高層次信念,培養孩子良好品德
專家給出的建議,先處理高層次的問題,通過解決高層次問題,低層次問題迎刃而解。同時把高層次問題放在首位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如果家長只是盯著低層次的問題,而發現不了問題的真正所在,就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治標不治本,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例如,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的沙耶加,是一個學渣。坪田老師利用身份認定的方法,對沙耶加說:你一定能考上慶應大學。沙耶加確定了自己的身份,老師在身份層次下的信念、能力、環境都給予了支持。沙耶加認同了自己的身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知道了學習的目的,一路狂追,逆襲成功。
又如孩子的行為上有一些問題,如果只停留在低層次的層級里,孩子的問題一直不能得到解決,如果上升層級培養孩子的能力,同時培養孩子的意志和信念。這樣行為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
我們家長常犯的錯誤是在下三層下功夫,表面上看似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事實上是治標不治本。用一個解決低層次問題的方法解決高層次出現的問題,必然難有效果。如果我們能找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在哪一個層級,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所以我們家長要學會從較高層次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信念和意志。給予孩子高層次的支持。
結語
本書展示了許多真實的咨詢案例,引入了很多專業的心理學知識,通過本書的學習收獲了許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好的心理咨詢師是用愛和生命溫暖另一個生命并幫助他們自己去挖掘自己生命中內在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困擾自己,拿起這本書,邊讀,邊思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讓愛流動,每一人都值得溫柔以待。愿每一個人都能有一個內心富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