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討論是課堂的目的,他們這樣看《孔乙己》(2016.4.7)

初三下半學期,最后一個課文單元了。
小說單元(教材以文體為單位編排,也是一件好事。在我們對課文優劣排序進行爭論時,剛好也可以明確文體的特質,多一重討論的切入點,順帶進行平行比較,比如同一母題小說的比較,本文暫時不談),有4篇文章:魯迅的《孔乙己》,劉紹棠的《蒲柳人家》(節選),契訶夫的《變色龍》(汝龍譯),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節選)(萬紫等譯)。

課文是可以進行優劣討論的。雖然這是廢話。文章優劣,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產生了自圓其說,各呈高見(獨特讀法)的可能,進而要傾聽小組幾個同學不同意見,因為小組要給出課文的排序,所以得互相綜合,達成共識。

繼續以“個人-小組-班級”給這4篇課文優劣排序。
4篇課文,繼續延用打分制,5-4-2-1,要去掉中間的3分。避免可上可下的打法,國人做事喜歡往中間“安全”地帶湊的習慣,不評,但是,玩課文評價這種游戲,讓一群可能沾染了暮氣的少年產生觀點交鋒,是很需要去掉3分的。
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這也得反復實踐,而且還得有實際配套才可能做到,比如小組內每個人分工陳述,優先甚至單獨回答聽眾問題時,如果根據未回答清楚等實際情況可能要寫文章再陳述,那么,在小組討論時,個人主見和參與度相對會提高一些)。
小組討論要充分,這個要給課堂時間。題海戰術要時間,寫一篇短文,都需要時間。小組討論也需要時間。討論時間,放在課余,還是放課堂上;課堂上是給5-10分鐘時間,還是按需決定時間,都沒有定論。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如果討論本身也是目的(不僅僅是手段),通過討論,學習公共說理,更是要給時間了。
班級討論,是小組分工陳述小組綜合后的意見,接受聽眾的提問。放在一個范圍內(比如一個單元4篇課文的比較),評出優劣(在沒有一個事先給定的優劣評價標準的情況下),對一篇具體的課文(比如《孔乙己》)給出評價(如優點羅列)和理由,我的意思是說,要給予交鋒的真實感。

既然,在這個小說單元的文章排序之前,我們已經進行過詩歌、散文文體的單元排序討論。所以,也必須不斷推進討論本身。
昨天,課堂上小組討論這個小說單元時,我路過某組時,聽了他們幾句對話,其中有這句:
“這篇小說,我們4個人打4分,你一個人打1分。那綜合下來就4分吧?!?br> 我跟他們開玩笑:“你們不要搞多數人的暴政喔?!?/p>

臨場叫停全部的討論:“各組盡可能呈現獨特的想法。比如《孔乙己》一文的優點,你們組內很多人想到的某一點,估計班級里其他組也會想到,所以,請珍視你們組內的不同意見?!?/p>

小組內為追求共識的高效,以前肯定也出現過“多數人的暴政"。這次,要作為重點了。強調獨特想法,我希望組內弱勢聲音被重視。當然,最好在這節課開始時就提出來。

今天課上,各小組陳述昨天的討論結果,從板書來看,事實證明了這樣做,是有必要的。比如,5班班級對小組評分匯總下來,《孔乙己》是第一名。在6班,《變色龍》是第一名。(這樣的排序是相對的,因為在4篇文章中比較。好比一個足球比賽的勝負,看對手是誰)
因為強調了獨特性,以5班為例,陳述第一名作品《孔乙己》的優點時,小組的分析(下面板書記錄),也似乎被逼著挖空心思了——
比如:從標點符號,來分析孔乙己的情況。“!”傳達“竊書”說法的堅信,“……”體現出爭辯的無力和窘迫。
比如:孔乙己的偷和他在酒店里付賬的誠信,看出小說人物刻畫很立體,不是簡單的好人壞人二分。
比如:少年視角看世界,對斷腿的孔乙己來酒店是用手“走”來,而不用“爬”,保留有少年的同情,也體現了作者對孔乙己的悲憫。

很多觀點,比如“修辭(包括掌聲)立其誠”,“對自己的觀點負責”等,是要反復在課堂上實踐的,無論在小組討論,還是班級爭論環節。從后附板書也可以看出,當提出《孔乙己》一文這些優點,被同學提問了——
1.反映當時人們內心貧乏(請問內心貧乏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誰?為什么你們這樣說?)
2.主題包含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請問,什么社會現象)
3.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迫害(科舉制度是壞的嗎?)

我不確定“不代入自己的閱讀,可能會耍流氓”這樣的說法,合不合適?也不確定:讀小說的時候,代入自己,會不會致殘?
5班,在班級爭論的時候,話題不由我主地出來了這樣二個(尤其后一個):
1.你可能是百姓中的一員嗎?
2小伙計二十年后,會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他變成“笑”著的百姓眾多一員的可能性,大嗎?
第二個討論出現的時候,我很高興。
有上帝分析文中信息,得出通貨膨脹,因為酒錢漲了。
有上帝給出一個看法:二十年后,少年變成了取笑的酒客中的一員。比如小說《故鄉》里的閏土,少年時如此善良淳樸,長大后,只要經濟困難等現實問題出來,小伙計變成中年閏土太容易了。甚至,難說不變成酒店里帶頭主動揭孔乙己之類弱者傷疤的一個。
但是,這樣看法的,只有3個。
我沒想到——
大多數上帝,棄權。
理由是:變壞了,壞,跟誰比?壞的標準是什么?取笑,是人(或者說一個立體的人)常有的行為之一,是人性的弱點。

對這種情況,我想了想:好的討論,其話題,是不是,類似于,好的小說家終將愿意讓筆下人物自我掌控?

IMG_20160407_145813.jpg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文/施頁 這是一家專賣女性鞋包飾品的商店,是魯鎮唯一一家奢侈品店。咸亨酒店的老板孔乙己,每個星期都會來此挑選一二。...
    施頁閱讀 1,610評論 6 30
  •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最初發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6卷中,后來編入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子《吶喊...
    方太婆閱讀 1,450評論 0 2
  • 眾人 三次笑凸顯人性 第一次笑:他們并不在乎孔乙己偷竊與否,并不是出于道德的義憤讓他難堪。僅僅是由于他人的出丑能然...
    今年明年閱讀 2,577評論 2 4
  • 所有出生在1964年之后的人類,都比之前的人類更臟一些,因為在這一年的四月,萬惡的美帝發射了一顆核能衛星:SNAP...
    失眠貍閱讀 1,162評論 4 4
  • 一個像是宿命般悲傷的故事,一汐只要撿了錢,無論大小,無論用途,無論留在口袋里還是花掉,那很快就會有不好的事發生。但...
    阿葉耶耶閱讀 645評論 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