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于2011年在斯坦福這所知名的大學中被開發出來,盡管只是幾個學生閑暇之余開發出來的軟件,但是看到了卻是未來對于社交應用的反思,在中國更是見證了社交的傳播性,一款好玩的社交很是容易地獲取商業模式甚至是抄襲。
社交很重要,這點無容置疑,我們也看到了支付寶的社交方向的努力,但是苦于應用端無人信仰,用戶和開發從始到終,總是堅守最質樸的軟件,讓用戶直接地體驗才是最好的社交應用。而微信前期也驗證了這一點,但微信剛出來的幾年到現在的8億多用戶,感受其美好的同時,我們是否曾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微信,是過去社交現象的縮影,但真的可以成為未來社交的一個趨勢嗎?
對不起,在這里我的答案:否。
通過SnapChat進行驗證,在其進行開發的時候,我不相信開發人員,沒注意到上有強關系鏈的臉書,下有弱關系鏈的ins和推特,而SnapChat它的應用新穎在何處,在這里令我驚異的便是,閱后即焚。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擁有同樣的感受,社交在中國這幾年實在是過于繁盛了,思考社交邏輯時,大家更注意的是,如何去搭建社交,構建社交圈子,保留社交的強屬性,簡單來說,在這定義下,社交可能更加偏向于分享一切,使人和人在分享時,不得不思考如何去維護好自個的關系鏈,稍微有點偏差都會感覺難受。
而SnapChat正巧反臉書的特質,保留自個的隱私權,為何軟件最后都要做到分享一切,我偏不,造就了這個不同尋常,連臉書、ins都爭著去收購的軟件。
分享一切與私密社交?
到底哪一種才是未來發展的新趨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感性層次去分析,用心地去維護個人的社交應用,反而限制了社交,深層次的渴望—分享最真實的自己;恰恰相反,私密社交帶給我們的是,對于同等情況下的一種分享,不同于上述的分享。
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未來可能真的會分為兩個派別,私密社交和共性社交,這里可能有人會思考到,為何不能整合這兩種特質,個人思考來說,整合這樣的關系鏈,有可能嗎?用戶思考分享的時候專門弄成兩個圈子,針對不同圈子地分享嗎?
這樣的思考邏輯太累,也懶得去思考。
而在國內,產品邏輯過高,思考社交高價值,在這幾年依舊是一種趨勢,但是慢慢地疲于這種生態,過高地要求搭建自個的關系鏈,未來會展現怎樣的一種模式呢?這也算得上是一個悖論。但是也不否認,未來的某個時期國內真的會出現,專門去做私密社交的軟件,或者現在已經有人做出來,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SnapChat它也不單單只是做私密社交,其也說過它是一家照片分享,從其產品的設計來看,各式各樣的濾鏡和支持照片分享來看,也的的確確符合這一邏輯,通過照片搭建私密社交,其實也是個很好的產品應用點,也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
在國內,去思考這樣的私密社交軟件,我們應該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 私密社交展開的生態
- 用戶的應用場景
- 產品后期的一個模式
如果能把這些思維邏輯點給盤清楚的話,私密社交依舊是未來的社交發展的強趨勢,也很期待未來發展的新趨勢,以上屬于個人的一些思考,歡迎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