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回家多晚,還是愿意開火做飯。
做飯不能說是藝術,因為藝術高于生活;但做飯是件很有情調的事情,從買菜選材,擇菜,清洗,或蒸或炒或煮或烤,到裝盤,最后喂飽饑腸轆轆的胃。每一個環節都傾注心力,實在是件賣力的事情,說有情調呢,仿佛除了累,情調剩很少了。其實不然,女人束起頭發,系上圍裙,用一根筷子去試探蒸鍋里的大肉,說不出的豪氣;男人平時大大咧咧慣了,此時正小心的切著細絲,專注的樣子,性感極了。
今晚仍然是兩菜一湯,涼拌菠菜,芹菜肉絲和雞蛋韭菜湯。
以前很多菜,尤其蔬菜,我是不吃的,包括菠菜。后來離開家去上學,才開始慢慢的吃起來,很多年后我總結出原因來了:媽媽不太會做飯,很多做菜的訣竅她都不太知道。就拿菠菜來說,它不太適合直接拿來炒菜和做湯,它所含的草酸不但容易造成澀的口感,而且太多的草酸容易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
我當初不吃菠菜,就是因為做的方法不適宜導致它吃到嘴里的時候有種沙粒得口感,而且還會留有刺激嗓子的余味。其實菠菜最好的做法是焯水去草酸,然后涼拌。
把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以后,升起小火來,炒幾十粒花生米來,涼透,用刀背輕輕的拍幾下,放在焯好切好的菠菜上,加上涼拌醬油和一點點的醋,就可以了。
人出生在一個地方,是宿命。之后,不管你到哪里,你都無法擺脫你在出生之地養慣的味蕾。
在湖南求學四年。第一次去學校的食堂吃飯,離遠了看,菜色紅紅綠綠,真是誘人。走近一看,紅辣椒、綠辣椒,爭相輝映,分外眼紅。家里送我和另外一個女生來報道的叔叔,看到這情形,憂慮的看了我倆一眼。日后的一個月,我生生的吃了幾十桶泡面,難道是沒有別的東西吃了嗎?倒不是,就是被那一股子辣勁兒給嚇倒了。
家里有時也會吃辣的,但是頂多是在做羊肉和魚一類,有膻味或者腥味的食材時,才會切一兩個辣椒扔鍋里去味兒,這就已經算不得了了,老人和孩子都吃不得這樣的菜。
后來,我漸漸地開始去嘗試吃辣。有一階段經常在當地的一戶人家吃家常菜,做的血糯米炒辣椒,要比平常的菜還要辣出一些高度,每次吃上一塊,臉蛋都要燙熱半日。到畢業時候,我已經練就了好一口吃辣的本領,甚至無辣不歡。
離開學校離開湖南幾年,口味又漸漸地淡下來,對于湘菜的熱情大不如從前。又因為工作關系,常常在外湊飽肚子,也沒有愧對自己的味蕾,但是在腦子里留下來的菜單并沒有多少,再仔細想想,幾乎沒有。
對于家鄉的夏季吃食是沒有什么印象的,熱熱的天氣,食欲一直不好,加上本來愛吃的菜就不多,若再沒有好的烹調技術,那能吃到嘴里的真的就不多了,所以基本沒有記憶。但是冬天卻不然,冬天的魚凍、冬天的酸菜羊肉、冬天的大白菜煮豆腐、冬天的素雞、冬天的紅棗甜肉,都存在腦子里呢。但我最愛的要數酸菜羊肉。每年過年回家,盡管桌子上已經碟碟碗碗擠滿了,但是媽媽一定會給我單獨做上一碗。
酸菜是入冬時候做的。一個人做不了,總要找個人來搭個下手。我媽媽的下手一般是我爸,他把柴劈好,還有別的任務,就是燒火。我媽把菜洗好了,放到燒開的鍋里,滾上幾滾,半生不熟的就要撈出來,再加上新的大白菜。趁著它們在鍋里打滾的時間,媽媽會飛快的把之前出鍋的白菜趕緊切碎。一般要忙一天呢,直到把切好的菜放進缸里,壓上大石塊,才算忙清。
20多天以后,白菜就會發酵變成有酸酸味道的酸菜啦!吃慣了家里的粉絲,哪的粉絲都彈性不夠,口感差極了。至于羊肉就更是的了,簡直讓人懷疑真假。家鄉的這三樣碰在一起,說是天雷勾地火,毫不夸張!
我媽常說我毛病特別多,不吃這樣,不吃那樣,就該被活活餓死。不用懷疑,媽是親媽,一定是我才吃了幾口她包的餃子,就扔筷子不吃這件事惹怒她了。
其實這倒不是挑食,真是不愛吃餃子,也是怪,包子可以吃一屜,愣是餃子,用棍杵著我嗓子,也吃不下一小碗。
小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掀開奶奶的鍋蓋,一碗熱汽騰騰的餃子映入眼簾。都來不及跟奶奶支會一聲,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直到吃到最后一個,才留心吃出個味來---豆芽豬肉餡兒的。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口感,豆芽雖然剁成粒粒了,但是仍需要用牙齒去咀嚼,能嚼出一股清香。肉餡的香味,裹挾在周圍,葷素相間,挺美的。就那一次,之后每每想起奶奶來,總想起那碗餃子。自己怎么也做不來。
這顯然是愛吃餃子的記憶呀。但是確實是一件沒有過程的事情,就突然不愛吃餃子了。
現在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是要求非常簡單的。如果可能,盡量去吃的清淡。
幼兒在六個月以后開始吃輔食,他的味蕾非常敏感,這個時候的輔食是不可以加調味品的。哪怕是一滴油,對幼兒來說都顯得多余。我嘗試過給幼兒吃的燉蛋,做法非常簡單,把青菜焯水,切碎,鮮蝦過水,切碎,然后混進攪勻的蛋液之中,放進蒸鍋,大火7,8分鐘便可以吃了。不加任何調味品。
青菜的清新,蝦的甜,雞蛋順滑的口感,吃完以后有飄飄然的感覺。我曾經給病人做過飯,病人的飯菜和幼兒的輔食做法很像。當然,正常人總還是需要食物的多樣性的,但是清淡,往往能夠吃出真實的滋味,你若能細想,應該能夠想象到其中的妙處。
漸漸地要求自己在吃這件事情上不要計較太多。這是我從行哥那里得來的啟發,他總說吃飽即可,有點苦行僧的感覺,其實,倒是覺得非常美妙。你想,食材生來平等,但被人為地處理之后,甚至看不出原貌,卻從此不在一水平線上,這豈不滑稽可笑?當下自稱吃貨的人很多,每每遇上這樣的人我總要笑一笑,不知道為什么會有人這樣定義自己?“貨”這個字聽上去總不是那么高級。
另外,正慢慢地試著在吃這件事情上不要花費過多的金錢。作為年輕人來講,金錢有更多的其他的意義,不過如果你正攥有大把的鈔票的話,那又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