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住在校園里的感覺。我現在居住的這棟教師宿舍樓,就在去往教學樓的路邊。
每天清晨,都會被響徹在校園上空的哨聲叫醒我的耳朵。六點半的早操時間,孩子們就會在學校的操場上集隊、跑步,整整齊齊的腳步聲傳的很遠,非常有力量。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一、二、一”,孩子們嘹亮的口號開啟了校園里新的一天。
這種跑早操的習慣,在珠海的各個學校已經取消了。內地學校取消學生早操的安排,有學校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學生的身體素質問題。
而在怒江,這個傳統依然延續至今,令人贊嘆的事情,還不止這些。比如,每天的校園清掃保潔。珠海的每一個學校,已經把物業管理和服務完全承包給了物業公司,以便規范化管理。的確,物業公司在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走在潔凈幽美的校園里,真的是一種享受。
我所在的瀘水一中,所有的清掃保潔,都由學生和老師完成。孩子們對于勞動習以為常,不覺得累、苦,反而是一種快樂。
國慶假期里每一個孩子都曬黑了,臉蛋兒上會浮現出一抹高原紅。
問他們為什么?
回答:“收玉米”,或者“撿核桃”。
八天的長假,他們都是在自家的土地上勞動,為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他們覺得理所當然。
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狀況,以便讓我們的支教任務完成得有成效。在周末的空閑時間,會選擇一些孩子,做一次家訪。
走入當地的少數民族家庭,會感到濃濃的熱情與真誠,盡管他們的生活水平要低于我們的預期。
多數家庭都住在山上,山上的氣溫要涼很多,灶房里的火塘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取暖又要煮飯。灶房的墻壁被煙火熏的黑黑的,掛滿了火腿,是一年的儲備了。老少幾代人,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用餐,其樂融融。
這里是少數民族地區,幾乎都是幾代同堂的家庭結構。整個社會氛圍里,把贍養老人、尊老愛幼當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就像他們對待勞動的態度一樣。
前幾天,學校領導帶領我們支教的老師們,去看學校的飲用水源。
為了節約開支,只有學校的食堂使用自來水廠的水,其他所有的用水都是從山上的瀑布引下來的?;腥淮笪?,因為,雨季到來的時候,我發現水管里流出來的水會泛黃、有泥沙。
何校長領著我們穿行在狹窄的山路上,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感覺到了空氣中開始彌漫著濕漉漉的氣息,眼前出現了一道瀑布,應該就是我們的飲用水源了。
據說,今年夏天,這里遭遇了泥石流,把飲水設備沖毀了。何校長領著學校的男老師用了兩天兩夜的時間,把水管修好了。期間,餓了,有食堂的工人送飯上來;累了,就在寬大的石頭上睡著。
做這些工作,在這里的人們眼中,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而正是這些,才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被漸漸忘卻了的記憶,在怒江還得以延續,并被傳承至今,令我們敬佩和尊重。
怒江,即需要我們幫助,又值得我們學習。就像怒江美麗的風景一樣,讓我們向往和期待。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第十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