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我正全神貫注地在鍵盤上碼字,突然有人從背后蒙上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是寶貝女兒回來了。盡管事先她沒有告訴我要回家,但除了她,還從沒人在我正冥思苦想的時候,來打亂我的思路。
“蠶寶,別搗亂!讓老爸把這句話先弄完整。”
在一陣銀鈴般的笑聲之后,她邊松手邊說“好吧!”
我即刻敲出已經溢出大腦的幾行字,便來到客廳。
女兒見我出來了,旋風般地起身和我擁抱,盡管這是自我成為浮萍后,父女見面的基本“禮節”,但我還是違心地說出“殷勤過了頭,看來是有事求老爸。說吧,什么事?”
“老爸好敏感!我是專程回家同爸爸媽媽商量嫁妝一事的!”
“嫁妝!你媽媽都為你準備好了呀!”我明知故問。
“哪有?還有車呢。”女兒笑著回答,只是笑聲中多了點“狡詐”
也是,這年頭,沒房沒車,誰還好意思召開“發布會”,宣布自己結婚呢?
“買車,可以呀,看好什么牌子的車了?”
“看好了呀!……”女兒見我回答得很干脆,自然很高興,便開始講述她們四處看車的奇聞和逸事。
聽著她眉飛色舞的敘述,想到房與車已經成為她們結婚的標配,我的思緒便不受控制地飛向那遙遠的過去,想到我們這代人,成家立業時的家庭配置,那可是當今住房和車輛的前世。并再次向歷史深處延伸,回到了五十年前……
鏡頭一
上世紀60年代的隊辦小學,高低不平,怎么擺放都做不到整齊劃一的“課桌”后面,坐著20多個不同年級的學生。課堂上, 低年級學生自習;高年級學生上課。
身兼數職的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八個大字后,開始為他們描述社會主義的未來。并要求“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好過硬的本領,將來好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早日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宏偉目標。”
這大概就是現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了吧。盡管教學對象是高年級的同學,但一不小心,被我鑿壁偷光,提前完成了高年級的學習內容。從此,這八個大字便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坎上,被我認定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目標。
鏡頭二
70年代,中學時期,學校一角。三、四個年少且要好的同學,正在擺龍門陣。那穿戴整潔,有鶴立雞群之感的同學,眉飛色舞地講述著自己參加別人婚禮的見聞。“新房里除了家具,還有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夫妻雙方都戴著上海牌的手表。讓同去參觀婚禮的人羨慕得眼冒綠光。”
“羨慕什么呢?”身材最小、有著“打破沙鍋問到底”愛好的同學不解地問到。
“羨慕什么?這年頭能置辦齊“三轉一響”的家庭可不多,買得起、又買得到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女方能嫁入這樣的家庭,可是好幾輩人才能修得的福分。”
同我一樣長著娃娃臉,但因見識廣、養成了幾分老成,看起來比大家要成熟許多的哥們,不僅自信,還有幾分得意地幫我們“解惑”。盡管我不知道自己的眼睛里充斥的是什么顏色,但我看到其他同學都是綠色的了。
如是,“三轉一響”似乎成為我們這代人的奮斗目標。尤其是1981年,應城農民楊小運愿向國家超賣萬斤糧,只求買到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新聞,轟動了全國。此時,我雖跳出“龍(農)門”,在追求“三轉一響”的道路上還小有斬獲,但依然遙不可及,期盼著奇跡的出現。
鏡頭三
80年代后期,我開始準備自己的婚禮。在職場摸爬滾打了十多年,傾其所有也就置辦了一套家具,一臺電視機,加上她的嫁妝,洗衣機、收錄機,都沒有辦法滿足由“三轉一響”演變而成的“三機一箱”。不管品牌,“三機”算是有了,可那最能體現時代特征的電冰箱,卻沒有蹤影。好在她沒有嫌我窮,開心地嫁過來了。直到一年多后,我憑借參編第一本書籍的稿費,才彌補了這個遺憾。
鏡頭四
90年代中期,在年青同事的婚房中,電視機增加了“家庭影院”功能,空調也開始成為婚房的標配,“老四件”再度被升級,成為“五件”加,部分較早步入小康生活的家庭還增加了摩托車。讓我日益向不惑靠近的人生,再次承受了社會高速發展的洗禮,不得不發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
鏡頭五
新千年,邁過不惑門檻,走向天命之年的我們,便經常受邀參加下一代人的婚禮。走進他們的新房,無論是自立門戶,還是“委屈求全”,棲息在父母的樹蔭下,都是滿屋子的家電,讓你目不暇接,彩電成雙,空調“比翼”,電腦“入常”,手機成為飾品,與新郎、新娘形影不離……
“老爸,我在同您商量大事呢,你怎么心不在焉呀?”
也許是看到我半天沒有回應她,女兒在稍稍提高語調的同時,又玩皮地要揪我的鼻子,讓我不得不收回遠去的思緒。
“你們真幸福!”聽到我多少有些無厘頭的回答,女兒樂了。高聲叫道:“我老爸白天都能做夢呢!”
“是的,爸爸在重溫舊夢,想著你說的房與車的前世。”
“還前世?”女兒一臉懵懂。
“是呀,在五十年前,它們叫‘三轉一響’……”。
“早就聽別人‘八卦’過了,就是自行車、手表一類的消費品。”我剛想繼續,女兒的手就調皮地伸到了我的嘴邊。
女兒還特意拖長了“別人”二個字的音長,似乎在提醒我,就是老爸您講的。但我知道,最多是我同她媽媽討論社會消費品進化時,她旁聽到只言片語的結果。
“爸爸您別忘了,現在是什么年代!共和國70歲的生日就要來臨,改革開放都40年了,難道還要我去‘重復’您老昨天的故事,演繹老一代人的人生經歷?”
“也是,長征路可以重走,但長征路上的歷史卻無法復制!畢竟社會在進步,國家在富強。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國度,為后人栽樹早已是美德,爸爸也不可能例外。但不忘初心,才能砥礪前行,確保社會永遠進步呀!”
看到我又開始上綱上線,女兒笑得更加燦爛!在我尚未展開新一輪宣傳攻勢的時候,她恰到好處地說道:“爸爸放心,女兒永遠是父母的小棉襖,不會讓您們的付出成為東流之水的!”
聽到女兒真誠的話語,我覺得到了結束這個話題的時候,便從錢包中抽出兩張信用卡遞給她,說道:“不能超預算的喲。”
女兒接過信用卡,起身再次擁抱我,她手中的手機也恰到好處地震動起來。“那我先接電話。”就一邊通話一邊走向她的閨房……
看到她開心離去的背影,聽到她流露幸福的語言,那“女大不中留”的失落,瞬間被她們花開并蒂、展翅高飛的幸福所取代。是呀,希望后人比我們更快樂、更幸福,不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心愿嗎?
她們這一代當然是幸福的!當年大家追求的“三機一箱”,已經由奢侈品轉化為生活必須品,住房與轎車也不是稀罕之物了,那再過十年呢?私人飛機、游船,會不會都成為尋常百姓的普通消費品?那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可以全面包攬家庭里的所有事務,讓人們除了工作,就只有休閑和旅游呢?
未來總是美好的,強起來的中國還有什么不可能……
(圖片來自網絡,涉權即刪)
征文活動鏈接:人民日報X簡書|我的視界,我的中國“征文比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