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采訪嘉賓
然然
大一大二兩年學分績排名專業第一,連續兩年獲得博雅金桂獎學金、三好學生,入選博雅計劃。她和團隊的創業項目“順手”獲得創青春省賽金獎,三創全國一等獎。
如果用現在流行的說法來說,她是不折不扣的學霸女神。學霸屬性不僅僅體現在課業成績上,更體現在永遠保持好奇心去學習未知的領域。經常說她是我們的百度,有搞不定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然然,快來幫幫我!”說到女神屬性,應該沒人會反駁。有一種美的境界是美得毫不自知,她就屬于這種。還記得軍訓那會都被曬得烏漆麻黑的時候,她依然白得發光,她的美是天然去雕飾的美,是一種冷靜沉著卻又堅定的一種發自內心的美。
擁抱學習,就像是擁抱生命
聊到學習,然然笑說:有點想把頭像改成“我的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學習”的表情包。在問到有沒有特別喜歡的課程時,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段釗老師的課啦!經濟學和企業戰略管理,還有就是輔修的一門課傳播學。經濟學和傳播學都是可以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行的”的學科,很多學習到的理論可以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去圖書館的路上,這是大一時然然的真實寫照。對于課程學習她也并不是在應付,而是真的享受沉下心安靜學習的時刻。課余時間就學習攝影或是做順手的項目和團隊建設。
至于以后,然然表示想繼續深造。問到會報考哪所學校和專業,她表示“會選擇能力范圍內最好的院校。” “我對傳播學、廣告學也很感興趣,而且不考數學,我大概是數學絕緣體吧。”即使如此自謙,她的高數和線代成績依然非常好。
保持好奇,堅持對美的追求
喜歡有美感、有趣味的事物是她的特點。還在上小學的她就曾有過做設計師的“理想”,也許是從那時就種下了對美有追求的種子。后來在高三的時候看了《看見》之后又非常想成為一名獨闖天下“女俠記者”,大學的她更是在接觸和學習攝影的過程中持續著這種熱愛和追求。在被問到“如果不考慮現實因素的話最想做什么職業”時,她說最想成為的應該是自由文創職業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不一樣的人,拍不同的故事,學習,創作和分享。“也算是集設計師、記者和攝影師的三個小理想為一體吧,哈哈。”
“從高中就喜歡拿著相機到處瞎拍了”。大學兩年都參與校攝影組的活動,也花了許多事件在攝影組里,完成學校專題拍攝,和小伙伴們一起學習和練習,一起圍繞某個主題玩“攝影腦爆”,每隔幾周交一次“選擇幾幅名作與自己的作品賞析攝影構圖中的破線理論”這樣的作業。她還開玩笑說,之前設想過我的男朋友一定不能是沒有審美的人,最好能和我一起欣賞和享受這些新鮮東西。
她對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各類畫展攝影展之類的事物很是癡迷,在北京逛了兩次中國美術館,對武漢的湖北省美術館也情有獨鐘,去萬林藝術博物館看攝影展,回來描述如何如何棒。前兩天聽說暗戀桃花源在武漢上演,毫不猶豫就去看了,她說這種美妙的感覺是無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她還勵志成為植物小達人,喜歡研究花花草草,執著于弄清楚“紅樓夢里給林黛玉設定的芙蓉到底是木芙蓉還是水芙蓉”這樣的問題,也醉心于“用一包瓜子種出了一大片向日葵”“點著蠟燭看曇花一現”這樣的浪漫。在她眼里,一花一木皆有情,植物學所延伸出的文學即美學意象,是很有意思的。
想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王爾德說,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她應該是屬于那種臉蛋好看,靈魂也有趣的人。
她的每天一秒。從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700多個每天一秒的視頻,構成了這12分鐘的視頻。當這樣一個視頻呈現在眼前的時候,她在一旁解說:“這個是期末備考的時候,這個是今年暑假去北京的時候,這個是參加創青春省賽的時候……”,感嘆她的生活如此的豐富多彩的同時被震撼到,竟然真的能堅持兩年做同一件事!一個人兩年的縮影就這樣呈現在面前,就好像畫卷一幅一幅展開來,這是一種青春的回憶和留戀。
她分享時如是寫道 “從2014年11月至今,我每天用手機拍一秒的視頻。這里是2016年4月至10月的部分。從這一段又一段短暫的影像中,你能看到我這半年的生活。春天的時候逛東湖,去音樂節,夏天的考試周復習,去香港、北京,回家,九月又回到武漢。這四分鐘里,有幾個月來我看到的,我聽到的,以及我所做的事情。知乎上有個問題,什么事情做起來無聊但長久堅持下去會覺得越來越有意思?對我來說,每天拍一秒記錄生活,就是這樣的事情。”
戰略管理的課堂上老師讓大家寫“個人愿景”,她寫的是“做一個有趣的人,多做一些打動人心的事。”被問到大學生活里有意思的事情,她回想起剛入學時為華青大會設計出定制明信片活動的場景,以及因為那次偶遇而認識的人和遇到的事——學習用便利貼玩腦暴,參與“竹馬拉松”學習設計思維,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們一起策劃個人展……在玩兒的過程中,她認識了一群“事情要做到極致而不是給誰交差,心里真正有自己堅持”的人,也愿意“真正想做事、追求盡量好玩的形式、想要有創意地打動他人”。她說,無論何時,別忘了珍視這些有趣味的東西,畢竟那是可以把人從“一天一天,吃飯睡覺,一起好像也不過如此”的失落和憂郁里激活的東西。
順手——從零到一的嘗試(自述)
順手可以說是我大學前兩年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我在很多人都懵懂迷茫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的大一,就開始了“從零到一完成項目”的嘗試。2014年12月,剛進大學三個月的我們,帶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壯志聚在了一起,又很幸運的遇到了學長做我們的引路人,從迷茫,到探索,再到一次次翻盤重來,最后逐漸落地成型,過程曲折又動人,有太多回憶可以說。
大一,周圍的人大都忙于各類社團、學生工作以及課業學習的時候,我卻拿出了大部分時間放在我們自己的這個項目和團隊的建設上,常常開會討論推翻又重來,也常常熬夜到凌晨一兩點寫策劃、做原型和準備展示,我的大學生活因此變得充實有趣,甚至找不到時間來“迷茫”。到現在我還記得第一次路演前我和戴赟學長在大服417一句一句地思考“如何完成一次與眾不同、打動人心的路演”的過程,這五分鐘的展示,被我們用了一整個下午反復推敲,依據why-how-what理論來設計流程,又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反復排練,才真正做到行云流水和有吸引力。從竹馬那兒偷學來的創意化腦爆流程也幫了我們大忙,我開始習慣于使用“馬克筆”+“便利貼”的方式來創造和總結想法。
但僅僅有想法是不夠的。
大二,我們的團隊變得更加有了方向,分工更加明確,開始深入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開始有了更符合規范的PM、UI、開發三者之間的合作配合,開始產出PRD、高保真原型,我們在開發前進行完整的切圖標注,研究Material Design設計規范改進UX設計,我們已經不滿足于在各類比賽里拿個獎而已,而是真正想要抓住用戶核心需求、完善打磨讓產品落地。這期間遇到了很多困難,有很多抱怨糾結,也算小小的體會了一下“創業維艱”。
我在路演時說,我們只不過是有了點愿望,就順手組了個隊,順手做了個產品,就給它起名叫順手了。的確,我們的初心其實簡單,后期的小挑金獎啊,投資人的關注啊,學院學校的支持啊,其實都是意料之外獲得的。但現在反思,也許這些東西反而有些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可能更需要關注的是,順手現在的樣子,是真的設計好了嗎?現在我們團隊還沒來得及思考這個問題和繼續推進,希望在大學畢業之前,我能再一次坐下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并解決它。現在我很少和人提起順手,但其實我們還沒有散,前陣子我們剛入駐了圖書館副樓的新辦公室,下星期會一起團建。它算是我大學生活的一個小心愿,沒到最后,我還不太甘愿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