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最近火了一把,影片講述了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將兩個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具體細節,請去電影院奉獻自己的一票吧,滿分推薦。
所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好的影片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作為一個為教育孩子迷茫的新手媽媽,我從家庭教育方面有一些思考。
第一,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家庭中,很多爸爸在陪伴教育孩子方面都是缺位的,導致孩子特別粘媽媽。媽媽的愛和爸爸的愛對于孩子還說有不同的意義,特別是孩子三歲以后,男孩子從爸爸身上學習男性的冒險精神和力量,女孩子從爸爸身上獲得異性的認同和欣賞。爸爸帶孩子往往更粗獷,不拘小節,一般更理性,更嚴厲;媽媽往往更在意細節,更溫柔,更容易妥協。電影中爸爸對孩子們的訓練是非常嚴厲的,要求每天五點起床訓練,不準吃任何油炸食物,媽媽看到孩子那么辛苦可能就放棄了。希望越來越多的爸爸參與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中來,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影響孩子以后的擇偶觀。很多孩子小時候都特別崇拜爸爸,長大后男孩子極有可能會成為爸爸那樣的人,女孩子選擇一個像爸爸那樣的配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第二,堅持的原則和重要性。
爸爸在發現女兒的摔跤天賦以后,決定自己訓練兩個女兒,并且設定一年的時間,用一年的時間來檢測自己的決定是否可行。
這一年兩個女兒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嘲笑和不解,還有日復一日刻苦的訓練。她們反抗過,在好朋友的婚禮上明白爸爸是真的愛她們,讓她們以后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早早嫁人。最終他們獲得了各種獎牌,從摔跤中獲得自信從而愛上了摔跤。
孩子都是貪玩的,學習任何東西都不是完全快樂的,特別是學習新東西需要堅持和耐心。現在很多孩子都上興趣班,如果只是隨便學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是沒有任何收獲的。我小時候哥哥叫我學寫毛筆字,我隨便寫寫,后來沒人監督就不了了之,現在我總是在想如果那時候堅持練字現在的字肯定要好很多吧。著名鋼琴家朗朗小時候練琴每天都是四小時以上,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人都有惰性,何況是孩子,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如何引導孩子,如何堅持,堅持的方式方法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的。要在正確的路上堅持才有意義,所以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就特別重要。當然每個父母可能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比如說,我學習中醫,發現學習經典特別重要,而我小時候沒有任何國學底子,所以學起來特別費勁。經典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之所在,不管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從小堅持學習經典。又比如說,語言學習也是要從小耳濡目染的浸泡,比大了再學能省很多勁。至于其他的能力培養,我也沒有那個能力,目前只有盡力不去破壞就好。總之,要想孩子堅持做某些事,父母就得堅持不能偷懶。任何成功和好習慣都需要日復一日的積累和堅持。
第三,了解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句話這么說“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實際情況不盡然,有種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做父母的自覺不自覺地會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有時候還會氣急敗壞地蹦出“我怎么生出你這樣的孩子!”,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說出來的話卻是那么難聽和讓孩子傷心。
電影中大女兒在國際賽事中一次又一次失利的時候,爸爸知道她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決定自己去指導女兒,而不是迷信所謂的國際水平教練,相信自己的女兒一定能拿到冠軍。
電影的最后,女兒在反敗為贏的最后一擊之前的心理活動,“爸爸不可能每次都來救你,你得靠自己”,我們為人父母,盡力做了我們應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們自己吧。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重要性不言自明。什么是教育?杜威說: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