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聊的時候,有朋友告訴我,公眾號上一位叫做“達達令”的大號,推出收費郵件的服務,前一千名訂閱者的價格是777人,時間長期有效。在推出之后一天就已經爆滿,當天收入就已經超過一百萬!現金!
我的天啊!我的小心臟被狠狠滴撞了一下!
我感興趣的,不是她一天就賺了一百萬,而是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愿意立馬轉了777塊到她的支付寶,生怕晚了搭不上車。在一個免費資源滿天飛的年代,我們是出于什么樣的需要才會付費讀文呢?要知道,買這些文字的可不是情竇初開的中學生,為了那些虛無縹緲的網文而不斷地燒錢。
達達令的收費閱讀標題是:《這一次,你真的可以包養達達令了》。最后一句相當扣人心弦的話是這樣寫的:
“或許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可以買下我一生的故事誒。”
作為一個也擁有幾個自媒體平臺的我來說(咳咳,關注的人太少,純粹玩票),深知要在這個誰都能寫而且不是光會寫就能圈粉的年代,要閱讀量10萬+而且粉絲心甘情愿地給你打賞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寫了一年多,微信公眾號早早開通原創和打賞功能,唯一一篇收入頗豐的文章,來自于我批評母校的文字,而那恰恰是我最不想寫的一篇。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文字,你會為之買單呢?
第一,能夠不斷地激勵你自我提升、并且提供具體努力方法的。簡書上有一位簽約作者彭小六,每天都保持更新,每天都能找到提升自我修為的題目,洋洋灑灑地寫上幾千字。我觀察過一段時間,并不是他的每一篇文字都能干貨十足,但關鍵在于他非常努力,自己花費不少金錢去閱讀、學習和進修,并且把這些經驗分享給讀者。到了一定的階段,就形成了穩定的粉絲群,通過在微信號上的微課、群讀等方式,逐步實現獲利回報。
第二,是能夠滿足我們日常學習工作需要的具體技能。像PPT達人秋葉就是最好的例子,通過分享最實用的PPT制作技巧,積累起足夠的人氣,然后再拓展路徑,開始朝如何打造個人品牌等方面開設微課課程,在分答、微博問答等平臺進行付費學習。還有一個網絡達人“惡魔奶爸Sam”也是如此,通過公眾號上對英語學習經驗的分享,逐步拓展自媒體平臺,據說如今他在微博問答上的收入也是頗為可觀的。
第三,是可以滿足心靈問題無法排解的困惑、寫得好的心靈故事和職業故事類的。像上面提到的達達令,據說她最早寫作的動機是為了給自己的三個表妹,用文字鼓勵她們上進,所以寫著寫著就有很多年輕人共鳴,然后擴散開去。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我們追求的心靈安逸無法趕上花花世界的風馳電掣,因此總是需要一點文字的慰藉,給自己減減壓打打氣,我想之所以那么多人愿意為達達令的文字付費,大概類似于當年我們買《讀者》、《家庭》之類的心態。
第四,就是滿足我們八卦、嬉笑怒罵高端黑心理的文字,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咪蒙。我并不認可咪蒙的很多觀點,但的確做過記者的她深諳人性的特點,十分擅長用各種煽風點火似是而非上躥下跳的觀點贏得讀者的掌聲或謾罵,但無論是贊成抑或反對,她都已經賺取了點擊量,進而可以贏取廣告商的青睞,為自己換得收入,更不要說本來就有很多她的迷弟迷妹為她的作品買單。
當然我得強調的是,上述大牛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達達令曾經做過好幾個公眾號都失敗了,她是在不斷地摸索中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路徑和風格的。咪蒙就不用說了,在書里她幾乎每隔兩三頁就對自己的身材和失敗進行冷嘲熱諷。從成功的例子來看,其實重要的一定是具備兩個因素:一是堅持,無論成功失敗都堅持持續地寫下去;二是總結,對于讀者的反應能夠及時地進行反思和調整,才可以獲得更為廣闊的讀者群支持。
除此以外,我覺得還有三點,是他們能讓你心甘情愿付費的原因:
第一,他們的文字一定是能夠直接回應讀者的要求,能夠最迅速地擊中你的心靈深處或者是問題的根本,并且通過優美的排版或是簡明扼要的語音回復,直接滿足讀者的需要;
第二,網絡時代的根本要求是直接快速,付費服務的針對性能夠滿足迷弟迷妹們當下獲得服務的愉悅,實則也是一種偶像崇拜更為直線和粗暴的回應。但我一直都有一種迷惑,那就是當讀者付費之后,滿足了當下的閱讀需求,之后是否還會回頭重溫或者持續有效地關注,這是一個留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便捷的付費方式,讓讀者往往有沖動消費的欲望和行為。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只要掃掃二維碼或者點擊一下付款的按鈕,你的現金“嘩”的一下就出去了。而且只要金額不大,五塊十塊之內的支付,我們往往覺得太過便宜而無所謂了,但積少成多,便也成為付費閱讀作者方的一筆不小的收入。有粉絲就有人氣,有人氣就有金錢的交易,有金錢的交易就會有各種層出不窮挖空心思的歪門邪道,例如買粉絲買流量的行為。所以從本質來講,網絡社會也是現實社會的一種延續,回應人性中最根本的欲望和需求,就是經濟活動的沖動與行為。
對我而言,觀察和思考這樣的一個過程和結果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但我更為關注的,是自己的職業與這樣一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結。大學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能否借鑒網絡自媒體的發展經驗,在內容的提供上更加個性化、更加細化、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直接地回應學生的現實與心靈需求、更加突出教學中的互動與交流,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說白了,用一個最時髦的詞語來說就是必須推動“供給側改革”,當網絡社會已經做出一個相當有意義的示范時,我們作為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可以借鑒和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