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二戰題材電影《鋼琴家》,豆瓣影評提到納粹速成實驗《浪潮》,于是趁著余熱看完《浪潮》,根據真實案例改編,果然不同一般。
電影講述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案例,美國高中教師上了一門獨裁政治的課程,五天之內,學生自發形成一個與納粹無異的組織,浪潮。電影是德國拍的。
整個電影都在緊張的氛圍中度過,很嗨,也很刺激,音樂不斷,沖突不斷。電影是從一個德國高中教師選課失敗開始的,老師想講無政府主義,結果被別人捷足先登,于是他只剩下獨裁政治可講。老師郁郁寡歡,卻想不到接下來獨裁政治的課他會上得如此的好。
學生一開始嘻嘻哈哈,正是隨處可見的學生,不好學習,覺得老師上課枯燥無聊,什么都不愛學,只想玩兒,求刺激,很正常的一批學生 。
第一節課的時候,學生發言很隨便,開玩笑,肆意打罵,臉上表情也無甚認真。到臨近下課時兩個學生關于納粹主義復辟的爭論開始,一個學生問:“德國難道真的不會再出現納粹黨了嗎?”另一個學生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沒有民主基礎。”這時候鏡頭切換到老師的臉上,那表情,似乎想要證明,又似乎,想到了一個絕好的點子。于是老師說,那我們來進行一個關于獨裁的實驗,一切開始。
時間只有五天,卻愈演愈烈。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變了一個人。老師本來和妻子關系很好,之后卻由于實驗的緣故發生爭吵,爭吵那一段真是刺心,卻從另一角度說明了生活的真相。懦弱的學生開始逞強,為所謂的集體冒險,隨身帶著手槍。情侶之間出現問題,男孩本來深愛女孩,卻動手打人。微胖的女孩嫉妒,言辭強硬,甚至意亂情迷,都是些危險的行為。
統一的服裝,在強調集體的同時,去差異化。統一的手勢,統一的標識。電影拍來這種統一令人不寒而栗。水球比賽之間的爭斗,體育館的暴亂,學生的神經質和排除異己都顯示著一切亂了套,而發起者猶不自知,心中竊喜 。
個人的意志在集體的浪潮中是如此容易地被淹沒,五天的實驗體現出以某種方式調動大眾是多么的容易,其后果又是多么地嚴重。
最后,老師明白過來,在一次集會中大聲宣揚政見,又讓學生看明白“浪潮”的不合理之處,希望就此結束“浪潮”,可是晚了。已經有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開槍傷人,最后自殺。老師扶助學生的尸體的表情特別的錯愕,刺耳的喘息聲持續數秒。然后就是浪潮的結束,整個影片的結束。
雖然影片戲劇化結局,但是絲毫不減當初實驗的可怕之處。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唯有時刻警醒,保持個人意志,認識到什么是自由。
什么才是自由?——《浪潮》觀后感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