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我比較喜歡和欣賞的中國古代帝王之一,多年前去南京拜謁中山陵,回來的路上偶然發現其陵墓也在紫金山下,當時很想去看看,但由于時間不允許,只能作罷。前年10月,再赴中山陵,同樣由于時間關系沒有成行。近日到南京開會,恰好住在位于鐘山風景區內的國際會議大酒店,心想,這次可不能錯過機會了。然而想是這么想,由于會議日程安排得太滿,實際上也沒報太大的希望,以至于事先沒做任何功課,當晚入住酒店時也沒向服務人員咨詢明孝陵具體在哪兒。
? ? ? ? 聽會務組的人說酒店距離中山陵步行只需15、6分鐘,早晨鍛煉的人很多,可以去轉轉。于是,第二天一早5點鐘我就起床了,簡單向服務員詢問了一下路線就走出了酒店。當時,天剛蒙蒙亮,路上一個行人、一輛機動車也沒有,馬路兩旁高大的梧桐樹枝繁葉茂,幾乎把天都遮住了。我順著服務員指引的方向戰戰兢兢地往山上走,沒過多久便來到一個十字路口,正當我猶豫不定、不知去向的時候,迎面跑來一個晨練的年輕人,我問他去中山陵怎么走,他說,這么早中山陵正門不開,你去也看不著啥,我建議你去明孝陵溜達溜達,離這不遠,大概10多分鐘就能走到,有路標。我這時才發現路口有個指示牌,上面寫著前方400米明孝陵。我高興極了,順著路標所指的方向快速向我無比景仰的洪武大帝走去。
? ? ? ? 來到公園門口一看,世界文化遺產,票價7O元,6點半以后才收門票,我來早了,隨便進。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樂顛顛地就跟著一個鍛煉的老者走進了公園。老人告訴我,明孝陵總共有9個門,我剛進來的是7號門,距離核心建筑寢宮最近。果然,說話間我就來到了金水橋,再往前走,只見朱紅大門坐北朝南,三大拱門的正中門額豎書″文武方門″四個鎏金大字。進入大門看見一個碑殿,殿中有一只石龜馱著一塊大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大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意思是太祖朱元璋的治國理政韜略已經超越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據說這個碑殿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康熙帝的旨意建制的。穿過碑殿繼續前行即是方城,方城高約20米,正中間有一拱門,拱門內是一條坡度較緩的臺階甬道。走到近前一看,拱門內十分昏暗,陰森逼人,我環顧四周,一個人都沒有,心里直打鼓,乍著膽子低著頭快速穿過了通道。抬頭一看,對面石壁上刻著″此山乃明太祖之墓″幾個字,原來我已到達了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陵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寶頂。我順著寶頂西側的臺階登上城頭,這是一座宮殿式的建筑,叫做明樓,明樓上豎書兩個大字,“孝陵"。我不解其意,剛好看見一個老者在城墻上坐著休息,便上前請教。老人告訴我,″孝″字是朱元璋的皇后馬氏死后的封號,也就是謚號。馬氏生前以仁慈、賢良、愛民著稱,死后被封為“孝慈皇后"。馬氏先于朱元璋去世,死后葬在了這里,所以叫“孝陵″。我謝過老人,站在城墻上極目遠眺,整個明孝陵山水環繞,郁樹蔥蔥,紅墻黃瓦,交相輝映,跌宕起伏,氣勢非凡。面對此情此景,我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朱元璋討飯出身,當過和尚,戎馬一生得到天下,他定都南京,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憑借這虎踞龍蟠的風水寶地,把皇帝做到千秋萬代。而他的兒子朱棣卻發動靖難之役,把自己的侄兒皇帝整沒影了,自己當了皇帝,稱帝后又把都城遷到了北京。南京、北京相距這么遠,在沒有火車、沒有飛機的600多年前,兒孫們來看他一次多不容易。但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兒孫們離開他的護佑照樣很爭氣,把大明王朝的偉業延續了270多年,真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一代更比一代強啊。
? ? ? ? 下了明樓,按原路返回,再次來到金水橋的時候,發現路牌上指示右前方通往″明孝陵神道",出于好奇,加上時間尚早,便決定去看個究竟。剛好這時一對晨練的老夫妻從我身邊經過,便好奇地問道:“老人家,我剛看完朱元璋寢宮,怎么陵墓在上邊,神道卻在這邊呢”?兩位老人聽了一楞,但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隨口說道,“聽口音你是外地的吧,你走反了,當年給朱元璋下葬的時候應該是從正門進來以后,通過神道從外邊往里走,最后到達寶頂,哪有從里往外走的呀。不過沒關系,你閑溜達怎么走都一樣"?!逦易≡趪H酒店,要是看完神道從7號門按原路回去得需要多長時間?"見他們如此熱情,我進一步問道。″按原路返回干啥,從神道走出去就是5號門,緊挨著就是國際酒店大門,跟我們走吧,咱倆就從那出去"。我一聽都傻了,原來還有這種事?難道國際酒店門口那道柵欄里面就是明孝陵?怪不得出門時酒店服務員問我想去哪兒溜達呢,原來從酒店西門出去可能就是明孝陵。我半信半疑地跟著兩位老人沿著神道往前走,他們邊走邊給我講解。他們說,明孝陵的神道與別的皇陵不同,其他皇陵神道是直的,而且比較短,這里的神道卻是彎曲的,分為兩段,由東向西北這段叫石像路,路的兩側矗立的是獅子、大象、駱駝等動物石像,由南向北這段叫翁仲路,也就是石人路,路的兩側矗立的是文臣武將石人,拐彎處是圍繞東吳大帝孫權墓修建的梅花山,每年三、四月份梅花盛開的時候舉辦梅花節,非常漂亮,游人很多。兩位老人還告訴我,相傳,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非常迷信天象,若是從空中往下看,整個明孝陵的布局很象北斗七星的形狀,寓意是他的皇帝寶座由上天所賜,死了要魂歸北斗。兩位老人滔滔不絕、生動形象的講解令我大開眼界,知識大增。原來這里還有這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尤其是此前我根本不知道孫權墓也在這里,得知眼前的梅花山就是當年東吳大帝安葬的地方,具體位置卻已經無法考證,心里頓時升起一種″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似的莫名的傷感和惆悵。曾經那么偉大的帝王都能被歷史的長河所湮滅,連遺址都找不到,更何況平民百姓呢?由此看來,王羲之在《蘭亭序》中關于“死生亦大矣”的感嘆所蘊含的應該是對生前榮華富貴的眷戀和不舍,而不是對死后能否名垂千古的擔憂和痛惜。是啊,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一個個體存在與否,太微不足道了,百年之后,連骨頭渣子都不知道哪去了,又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 ? ? ?
? ? ? ? 就在我胡思亂想、滿腦子異端邪說的時候,不經意間已走出了5號門,出了門左轉不到100米就到了國際大酒店西門,比我之前想象的還要近,幾乎可以說是兩個地方門挨門。發現自己繞了那么大的一個圈子才找到的明孝陵居然就在眼皮子底下,我心里既懊悔又生氣。但轉念一想,人生真的很奇妙,有時候你想要的東西就在眼前,而你卻渾然不知,非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尋找,而當你因找不到即將放棄的時候,卻又以一種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你的面前,也許這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緣”。太祖當年進廟當和尚是緣,后來舉兵起義得天下是緣,死后葬于紫金山與孫權結伴是緣,而我此次游中山陵途中拐道明孝陵同樣是緣。世間事緣至則立,緣盡則廢,大到江山社稷,小到衣食住行,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古往今來,無人例外,無法抗拒。
? ? ? ? 想到這些,我心里順暢了許多,愉快之余寫下了這篇游記,本想取名“結緣明孝陵”,考慮到我沒有那個資格,便將“結緣"改為“誤游”,以此銘記我此次的意外收獲之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