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 文章以此來開頭,一句話就道明了全文章的主線。讓人倍感壓抑,從故事的開始就已經暗示了故事的結局,莉迪亞身上背負著太多的愛與期望,這讓他幾乎不能自由的呼吸,同時這也是她生命結束的最終原因。
? ? 本書既可以說是一部家庭教育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教孩子如何才能擺脫別人的束縛,找到真正的自己。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并且這個課堂將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對孩子性格、能力都會造成重要的影響。
? ? ?文章中孩子的爸爸,一個東方的移民者,想盡一切的辦法都想融入這個社會中,因為這是一種身份的認同,他深刻的理解文化的差異所帶來的歧視,她雖然是東方人,卻選擇教授異鄉的文化歷史,從小在異鄉的生活,造成了他性格中的敏感、自卑和竭力想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所以他希望他的女兒可以融入到這個大的文化中,拼命的讓孩子多多的交朋友,以此來作為得到別人的認同。
? ? ?文章中的媽媽瑪琳娜,一個喜歡追求與眾不同、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不喜歡普通人認定的道路,不管是對事業還是愛情,她沒有聽從母親與當時世俗人的建議,甚至冒著與母親斷絕子女關系的危險嫁給了一個東方人,她不喜歡母親的價值觀,不想一輩子都待在廚房,都只能看著那個厚厚的食譜,不想一輩子都只是在研究面包怎樣做,雞蛋怎樣煎,她的理想是做一個受人尊敬的醫生。在實驗室,她即被嘲笑但仍然不屈不饒,喜歡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愿讓世俗的枷鎖困住那顆渴望自由飛翔的心。她為了追尋自己心中的理想,參加醫生考試,不惜拋夫棄子,但是在現實的面前,她還是妥協了。由于第三個孩子的出生,她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兩個多月的離家計劃,同時也為后來她對莉迪亞的種種要求做下鋪墊。
? ? 文章中的主人公莉迪亞,由于從小生活在一個被人關注的環境中,種族的歧視造成了他自己自卑怯懦的性格,同時又由于她是那么的懂事聽話,所以才會更加加劇了故事的悲劇性,她由于小時候經歷過母親短暫消失的恐懼,所以當母親再次回來之后,她是既高興有恐懼,恐懼的是說不定哪天母親又不告而別了,她把母親的離家出走全部歸咎于自身的原因,所以當母親再次回來之后,不管母親提出的任何要求,她都是表面無條件的接受,對母親的任何決定,除了點頭還是點頭。而另一方面,對親情對友情的缺失,再加上由于母親的夢想中途破滅,內心不甘,此時恰巧女兒有如此的好學,所以她就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女兒的身上,希望女兒可以完成她沒有完成的夢想,卻絲毫不在乎女兒內心是否真的是喜歡。所以故事后來一切的一切就變得理所當然了,直至親手將女兒送到了人生的盡頭。
? ? 文章可以說是一個家庭教育類的書籍,告訴父母,雖然您給了他們生命,但是卻沒有權利來書寫他的人生,任何過分的干涉,都是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是將自己的意愿強行綁架到孩子的身上,這對她們來說是不公平的。
? ? 孩子從出生后,就相當于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不屬于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來強加她,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在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特別是當您的孩子越聽話,她們走極端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她們不懂得反抗,只會默默承受,直到不能承受的時候。
? ? 在當今生活學習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本書的教育意義尤其顯得重要。每次中考、高考過后,孩子留言自殺的報道總是見諸媒體,可是只有當事人的家庭能深深地體會到自己所帶來的惡果,很多的家長恐怕也只是看一個熱鬧罷了。我們不要再這樣無聲的告別了,因為這樣的代價太大了,對家庭,對孩子,對社會都是太沉重了。所以本書對家長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倘若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同書中的觀點,這將是孩子之幸,教育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