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次飯局上,一位70后大叔很輕蔑說了句:“現在90后真矯情,做事一點也不踏實,動不動就辭職,什么詩呀,什么遠方呀。壓根不懂我們那個年代創業艱辛。真不知道,現在的90后,未來能闖出個啥名堂。”
??????? 我聽完后,內心“呵呵噠”了一下,然后默默夾菜吃飯,默不作聲聽著大叔掰著他過去的“光榮歲月”。老實說,出身于一個經商家庭,從小聽著各類創業發家致富故事的自己,一直以來對于創業者充滿著敬佩以及向往之情。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閱歷的豐富,我越來越意識到父輩那個年代靠創業發家致富,并不是因為他們自身有多厲害,更多是那個時代所給予的機會罷了。以養育自己家鄉——柳市(中國低壓電器之都)為例,倘若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沒有國家政策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沒有國家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的話,柳市的低壓電器又能何去何從呢?柳市又怎么會冒出那么多“熱血沸騰”的創業者故事呢?
??????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說,他最近在看一些溫州人創業的書籍,然后很感慨溫州人身上的那股狼性創業勁。我看了下他所說書的書名以及翻了幾頁后,就勸他不要再看下去,因為這些書只不過是在賣故事,一味推崇個人的價值,而忘了肯定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價值。記得路遙《平凡的世界》有這么一段話,“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過程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人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 也正因為如此,自己在看待那些成功創業者的故事時,不再過于去肯定他個人的價值,而是更愿意去分析他所生存的環境以及他周遭的人。老實說,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鼓勵城鎮化建設等等,都給60后和70后帶來太多的發財機會。他們那個年代,只要膽子大,順勢而為,都是能夠積累一筆不少的財富。當然,也因為國家政策對每個地區支持力度不一樣,再加上他們那個年代人生際遇的不同,使得中國貧富差距很大,也使得他們的孩子,也就是多數90后的階層越來越被固定化。
?????? 我成長于到處經商的溫州,大學就讀于“安穩就好”的重慶,現在工作于 “互聯網精神”的杭州。這三座城市,讓我遇到的同齡人,讓我越來越意識家庭背景以及生存環境對人的影響,而且多數90后的階層,從他們出生那刻,就已被固定。
??????? 在溫州,很多同學家里大多都是經商的,因此他們多數會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從事父輩的行當。而他們父輩給他們積累了財富和人脈,給予他們在創業當中的大量試錯成本。認識一位關系處的不錯富二代同學,她大三的時候,就選擇留學于英國,每年費用差不多二十來萬,從本科到研究生,她差不多在英國呆了五年多時間。在她還在讀本科的時候,她就想著在家鄉柳市開一家高逼格的美容院,然后她父母用錢支持了她的想法。雖然后來那家美容院沒有繼續經營著,但那個項目,卻給她帶來很多創業經驗。可她這個創業經驗,是她父母用幾十萬幫助她獲得的。換做尋常家庭,估計是拿不出這個費用去換取創業經驗。現在這個同學已英國碩士畢業,然后打算在家鄉搗鼓著另外的創業項目,前不久還讓我幫忙著取名字。老實說,心里還是挺羨慕那些家里能夠幫助著創業的同學。M是我在溫州認識的另外朋友,我在很多文章里寫過他的故事。他大學畢業后,先是在昆明一家國企上班半年,后回家鄉溫州ZT工作,然后實在忍受不了重復性工作,又一個人開著車,跑到成都闖蕩了。曾經我以為M家境一般,還這么折騰,實在難得可貴。但是隨著和M深入認識后,才發現他出身于家境還不錯的經商家庭。他父母給他買了車,給他在成都付了房子的首付,而這一切,都能夠讓他較為安心做點內心想要折騰的事。前兩天,M還在跟我說,他在成都買的房,漲了20多萬,而這差不多是一般上班族三年不吃不喝的工資。春節回家的時候,和一些同學聚餐,發現他們所討論的話題不是職場如何升遷之類,更多是如何尋找創業項目以及哪里的房子比較適合炒作購買。他們討論的話題,讓我有點惶恐,惶恐于自己的局限與格局。
??????? 而在重慶,我認識很多出身于農村家庭的同學,對于他們而言,不是沒想著去折騰搗鼓點什么,只是日漸增長的房價以及日益衰老的父母,還有讀大學所欠下的助學貸款,都讓他們的日子步履艱難。在重慶讀大學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很有想法的同齡人,曾一度認為他應該會走向創業之路。但是因為沒有背景,沒有人指引,還有家里債務要償還,他最終還是選擇安穩工作。D是我大學同學,江蘇人,現定居于重慶。他有次回家經過杭州東站,我又因為在東站邊上班的緣故,所以我們曾在東站短暫聊了半小時,也知道他的一些近況。D大學的時候,就是位很折騰人,然后不斷找能夠發財的項目,但一直都是處于失敗狀態。臨近畢業的時候,D還是選擇一家德資公司上班,拿著比同時期畢業同學要好的待遇。但內心不過于安穩的D,還是想著能夠折騰出什么項目。于是他把家里給他買房的首付錢,拿出了部分,做起了兼職賣水果的行當。那段兼職創業時間,晚上十點多,D去重慶江北機場拉貨,然后凌晨三四點才睡,早上八點的時候,又匆匆趕去上班。下班后,跟幾位朋友做微信推廣,線下推廣等等。畢竟年輕,畢竟精力有限,D這個線上賣水果項目還是失敗了,并且讓他虧損了七萬多。蠢蠢欲動要漲價的重慶房價,以及害怕將首付錢虧沒掉的D,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了創業項目,在重慶買了房,回歸到了正常上班族的生活。現在的D生活過得有點緊張,一邊供著房子和租房,一邊談女朋友的開銷,讓他基本是月光族。記得那天在東站,他說過一句,房貸沒還完之前,都不敢再去折騰些什么了。聽完后,不知為什么我的內心有種凄涼感。
?????? 在杭城,我認識了些沒有正式工作,但卻有著不錯收入的自由職業者。因為互聯網的便捷,讓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去協同一些工作,然后獲得尚且不錯收入。而在分析這一類人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多數人家境都尚且可以,例如旅游網紅同學,他父母已經給他在杭城買好房,而他可以很安心并且愉悅做著自己興趣的事。S是我寫文的時候認識的同齡朋友,杭州人,大學就讀于杭州,然后留學于法國的碩士。雖然有時候有點不適應S的炫富勁,但卻欣賞她身上敢想敢做的勁,以及從來不在乎別人目光的品質。她碩士還沒讀完的時候,就跟別人折騰著“網紅服裝”的項目,成為網絡賣衣服的自由職業者。在和S多次聊天后,才了解她背后有著不斷支持她的父親以及周遭人都是有錢的網紅創業者。家庭條件和周遭環境,都在不斷驅使著S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
??????? 因此不管是在溫州,還是重慶,亦或者是杭州,所碰到的人以及個人的經歷,都讓自己越來越意識到家庭背景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以及多數同齡人階層已經在被固化了。我在ZT工作的時候,曾有點不屑于那些為了加班工資而去假裝加班的同齡人。可當我經濟窘迫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沒有家庭背景,企業里的小螺絲釘,看不到未來的升遷希望,互聯網帶給他們的欲望,都在不斷迫使他們為了加班工資而去加班。倘若我換成他們,房貸要供,孩子奶粉要買,父母看病的錢要出……這一切真實而窘迫的生活,也會讓我選擇為了加班工資而假裝加班的。 所以,你不得承認90后這一代,多數人已被階級分層,并且對于很多處于底下階層的人,是很難去擺脫的家境以及階層所帶來的影響。有人鼓吹互聯網能夠改變90后階層,但不得不承認伴隨著互聯網的時代,也是資本的時代崛起,而資本的時代,更多還是取決于你所在的階層。或許這也就是學區房這么貴的原因,因為買的不是學區房,而是買的階層。
????????? 那么,被階級分層的我們,未來又何去何從呢?我還是想起了《平凡的世界》,孫少平說的那段話:“我沒有考慮這么全,我面對的是我的現實。無論你怎樣想入非非,但你每天得鉆入地下去挖煤,這就是我的現實。一個人的命運不是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了的,至于所謂理想,我認為這不是職業的好壞的代名詞。一個人的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于他對勞動的態度。當然,這不是說我愿意牛馬般受苦,我也感謝井下的勞動太沉重,你一旦成為這個沉重世界里的一員,你的心緒就不可能只關注你自身……”或許被階級分層的我們,一輩子都難以改變命運,那么就嘗試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并且在改變心態中,努力嘗試去尋找機會,然后大膽擁抱時代所帶來的變化。雖然互聯網時代伴隨著資本時代崛起,但還是能夠給草根階級的人帶來一定機會。身邊就有家境不怎么好以及自身也不怎么知名的旅行作家朋友,一個人在上海為了作家和旅行夢,苦苦煎熬著,也通過互聯網賺了點錢,雖然不多但卻能幫助她完成旅行夢。我自己也是通過互聯網,額外賺了點兼職錢,雖然比起正式工作少之又少,但是卻增加自己不少成就感和自信感。
????????我給這篇文取名為《被階級分層的90后,未來何去何從》,想著自己應該能夠在文章當中給同齡人提點建議。可我同樣作為一名90后,也還在苦苦為生存掙扎著,自然也就不能夠提出能夠幫助同齡人的建議。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同齡人調整心態,在尋常繁瑣的日子里,尋找自己的價值。未來不知何去何從,那就好好關注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