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近的思維就是關注真實的,正在發生的,這樣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流動的,在特定的環境里會不斷產生變化;
與它對應的就是遠的思維,是只關注想象中的抽象的、遠的事情,這些事情是禁止的,僵固的,是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東西與現實的情境無關。
近的思維會不斷的跟現實接觸,讓現實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而遠的思維只會注重頭腦中的規則,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遠的思維限制了我們的成長,讓我們看不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新的東西就不會進入頭腦,我們的思維就不會變化。
打個比方:遠的思維像是看電視,我們覺得自己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畫面都是導演,想讓我們看的,而進的思維像是在拍攝現場,也許細節太多沒法看全,但是我們會看到更多更真實的東西,因為我們在那里。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都是浮的,有很多的念頭產生,這些念頭把我們帶離此時此地,為了讓心安頓下來,你就需要有一個焦點,如果你在這個焦點上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就會變得專注于專注,你就在這件事里面了。”
近的思維會把我們帶到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情里,而遠的思維去想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在事情里面,正念很強調專注當下,強調此時此刻。
如何掌握近的思維:
思維是以語言為載體的,學習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
我們經常會聽到說:“我為什么總是這么糟糕,我根本做不到”。一切、總是、根本,這些關鍵詞就是遠的語言的特征,他們非常概括和抽象,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基本就沒有能控制的事情了。相反近的思維是生動的豐富的,總是充滿了變化的可能性。
有三條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掌握近的思維方式。
第1條原則用描述性的語言,而不用評價性語言。
描述性語言是不加評論,不用形容詞,只用動詞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評價性語言,會用我們頭腦中的觀點想法對信息進行封裝和加工,信息一旦被評價性的語言封裝起來,就有了確定的模樣。
例如:1、這個孩子一點不聽話。這個孩子太難管。(評價性)
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總是會分心,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孩子只要拿上手機,就很難停下來,我叫她她也不聽。
當我們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能看見具體的場景具體的發生,這樣更有利于解決問題。
第2條原則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
有人問我,我很內向,每次遇到人都有些緊張怎么辦?我很拖延,每次都做不完事。這些都是很抽象的問題。
可以這樣問:
你遇到哪些人容易緊張,遇到哪些人不會,你在什么場合容易緊張,什么場合不會呢?你和人相識的哪個階段容易緊張?哪個階段不會?
你遇到什么事會拖延,拖延的原因什么?區分是不會做還是不想做,不想做什么原因,不會做可以有幾種辦法解決?
只有真的看到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我們能夠控制的部分,找出不能控制的部分,才能更好的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第3條原則,關注現在能做的,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
我們總會先判斷一個事情的結果,評價一件事情有沒有用,再決定要不要做,總是需要某種承諾才能有所行動。
可是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有沒有用,只有做完才會知道,我們不投入做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見才能相信,而有時候我們是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見想看到的東西。
如果我們一定要在頭腦中預想出行動的結果,反而會失去行動的能力。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例如:孩子學習習慣
結果是長期下去會影響升學,影響未來。
現在能做的是,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1、跟著有結果的老師學習,相信只要照做就會有改變。2、和孩子交流,傾聽孩子對學習習慣的看法,有什么困擾。3、梳理出最小可行性,開始做,積累成功的經驗再去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