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N年前,我曾在圖書館借閱過一本名叫《杠桿閱讀術》的書,那是一本短小精悍的書,當然這么多年過去了,除了依稀記得書名里面帶著“杠桿”2字外,完全想不出書里面寫的內容,雖然當初是不懂什么讀書筆記,什么有輸入必有輸出,好吧,那我就買本來重新學習一下新版已被改名為《高效閱讀法》的書。
【收獲】
上豆瓣,翻翻評分,不管是老版還是新版 ,貌似普遍評價不高,但不妨礙,話說一本書如果能讀到一個對自己有價值的點也算賺回書費,更不枉來讀。那么下面幾個就是我所看到的收獲點:
1、讀書設限。讀書設定一個時限來做,2小時、1小時、甚至半小時讀完1本書,特別是可以強化你已經具備的知識為目的的書或者成功體驗的書或者自我啟發、激發潛力的商業書。務必把讀書這個事情加入到早起或者自己已有生活習慣當中,讓它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自己潛意識中生根發芽。
2、取舍精簡。往往讀一本商業書,特別是暢銷的那種,掌握整本書的20%里面的16%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掌握和把握好那重要的關鍵的那32頁。至于如何取舍還是在于你自己,靠這16%來了解這本書所想要表達的主張,挑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或信息或數據或案例,有沒有一種古典之前提出的【2/8三次方原則 】的既視感。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多讀的話,可能第一步就是有有意識的學會舍棄,不要怕遺漏。
3、筆記方法。對于一本商業書除非是經典類型的,否則一般不需要再讀第二遍,重讀的是你濃縮后的筆記。對于筆記方法作者提出觀點是把書讀“壞”讀“臟”才是愛書的體現,不僅僅是是劃線、打星號,折角或貼標簽,還要部分場合的讀(浴室這種又濕又潮的環境也要拿出來讀)
4、持續囤書。讀書可不要斷了書的存貨,多備著書,有備而無患。因為買回來N本,可能只有很小很小一部分能真正有趣而廢寢忘食的開始讀,讀的時候也不必要按照購買的先后順序來讀書,如果讀不下去,就先停一停,換一本別的書看看,因為不僅僅是火候未到,也可能與你當下的情緒感受有關系。
5、讀書方法。首先從一周一本開始,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像現在參加的閱讀的進化時代一樣,讓他融入生活作息,記錄每天的讀書進度,堅持下去,會越讀越快,然后利用“彩色浴”來讀書,其實1個是設置錨點,“心錨”,給予自己潛意識一個暗示信號,借助潛意識的力量,另1個是有點像吸引力法則,你想要從書里面得到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最后一定要做后續工作,不能只是看,要去做,否則只是爽一時罷了。
6、杠桿閱讀。最后一點是最重要的核心,把閱讀完成一本書之后要做的一系列事情系統化,做成作者推崇的【終極本】,把閱讀過程中記錄的筆記每周一次的方式積累集中起來,錄入到電腦中,這個錄入過程是再坐取舍的過程。這個不是一本而是一張張紙,方便隨身攜帶,隨時看隨時用。這個終極本就是本書核心倡導的杠桿效益筆記本,制作的時候建議A4打印,不要手抄寫,為的是不怕弄丟和弄臟,還有后續方便更新刪減之類的、調整打印即可,其他的還要注意不要花里胡哨的,在這上面費太多工夫,這個自己能看懂看明白就行,同時不要忘記打印上日期和標題。
總結一下就3點:
1)想要成功先養成大量閱讀商業書的習慣,自己買書;
2)使用掃讀、限時閱讀和大量讀的讀書方法;
3)多做筆記,隨身攜帶并應用于工作中,靠實踐活用知識。
【行動】
1、拼命買書囤書
書堆在各種各樣的書架上的感覺真的很美妙,首先是看到書,特別是沒有認真翻過的書,心理狀態是興奮,就像初戀遇到心動女生似的,我想看哪那本我就可以拿出來隨意翻翻,只翻我感興趣的,哪怕只有幾頁。然后我能立即知道下一本要認真學習的書是什么,不用等書店看或上網找,甚至必須幾本書中做個取舍,排個先后。最后是各種線上讀書會、讀書交流中,如果與我興趣方向匹配的,不是冷門的書,我能找的到它,這些書架上的書就像是我樓梯或者門客,雖然現在存書數量還遠遠不夠的。
2、改進讀書方法
對于要認真學習的書,讀書筆記必不可少,讀書方法,新增加了折角,一本書覺得最有價地方折角,當然最多選擇三個地方就可以了,還有就是做筆記以及帶著問題去讀書,找到最吸引我的那幾頁。最后把條目打印出來,做成自己的“終極本”。
【末語】
最后對于已經離開校園一段時間的上班族,而且還沒有每天讀書習慣的人來說,也指我自己,先不要學什么讀書方法論,快速或高校的閱讀法之類的,更別去管別人讀了多少少書,先把每天閱讀的習慣養成,接二連三的堅持每天多少都讀書,然后把10本以上的書讀完了再來看看讀書方法的改進提升和強化調整,對于方法論我覺不反對,但切記磨刀磨久了會把刀給磨斷的,雖然簡單粗暴,但行動勝過一切想象,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