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深切地感受到西北和華北兩個地區的巨大差異是在來到北京之后,這里的差異不是指氣候或是城市。在我看來,北京和蘭州在城市的角度來看并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有矗立的高樓,不息的車流與人群。我是指另一方面,同齡人,更準確的說是同年齡段的人之間的差異。
? ? ? ? 有一件事是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來北京后的第四個月的某一天,我去小米參加面試,是作為外派人員。那天我的時間很趕,找到小米所在的園區的時候已經是中午,我的面試在下午。我得在附近吃點飯。目之所及的地方是一個小區,那種一看就很高檔的小區,安靜,綠化很好,路邊停了很多車。還有幾棟大樓,是購物中心和超市,因為我看見很大的“沃爾瑪”招牌,我想找一個便利店或者是樂天瑪特那樣的超市買點面包填肚子,因為我沒進過沃爾瑪,而且當時我都找不到沃爾瑪的門。當時我繞著大樓走了大半圈,我還怕我走進大樓找超市會在里面迷路。最后我站在肯德基門外看著上校給我同學發微信:“我必須得找點吃的可我找不到超市,更別提便利店了,而且沒進過肯德基,我不會點餐。”朋友鼓勵我推開門進去試試。我鼓了很大的勇氣推開那扇五彩繽紛的玻璃門,我看到臺前人們在排隊,有一位女士在向收銀員詢問優惠情況,有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坐在窗邊和朋友聊天,我抬頭看了好久,要了一份雞肉卷和熱飲,自己端到角落的桌子上,看著小小的一份雞肉卷,按捺不住心里的聲音,好小啊,那么貴。我發現沒有吸管,跑去問工作人員,他看了看我,說“是熱飲嗎?”我很尷尬的說:“不好意思,我搞錯了。”然后轉身就跑。我以為熱飲和奶茶一樣,都是有吸管的。總是自以為懂得很多,一直在努力認識這世界,可是還是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啊,而且這種事不過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
? ? ? ? 周末和朋友去電影院看時下大熱的一部電影《你的名字》。從電影院出來后,同行的一位朋友說,這是她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她從來沒進過肯德基,更沒進過星巴克,而她已經24歲了。我們和她說,沒關系,我們和你一起去。這樣的事情在我看來在正常不過了。我們在人群里來來往往,看起來和他們都一樣,我們和他們聊天,看起來什么都知道。可是我們的知道,不過是來自于電視劇、電影的演繹或是書本的描述,而他們,則是切身的體會。
? ? ? ? 剛到北京的時候,遠在西北的家人每次和我視頻時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咱們這樣視頻是不是花錢了?花我的話費還是你的話費呀?”我再三解釋不花話費,只是用無線網絡,網費很便宜的。在華北的他們的同齡段、甚至比他們年紀大的人熟練的使用各種電子設備,看電影、發朋友圈,而他們是在我的許多次現場演示和電話遠程指導下終于學會了使用微信視頻,只會視頻這一項功能,有一天在我發的一條朋友圈下看見了老爸的點贊,很是吃驚,還以為是小妹用老爸的號給我點贊,晚上打電話才知道真的是老爸。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點贊,估計是在摸索怎么用智能手機,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點贊了。
? ? ? ? 在和同事聊天的時候說起初中時代。我初一的時候我們那個中學的學生宿舍還是通鋪,到初二才換成了高低床,而且換床的那一段時間學校粉刷了宿舍的墻壁,剛刷過墻的那一晚屋子里是不能住的,我們就搬著被褥去音樂教室打地鋪,還發現一只蜘蛛從我們身邊飛快爬過,一群女孩子嚇得尖叫。現在想來覺得很有意思,這也是終身難忘的一件事吧。同事說聽我這樣的經歷感覺很驚奇,像我們這種90后怎么會有這樣的經歷,完全沒有那些所謂的90后的標簽。其實我們的學生時代與這邊80后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仿佛是同一時代的人。
? ? ? ? 夏天的時候趁著周末和朋友去了做夢都想去的北大,去看心心念念了好久的未名湖和博雅塔。那天人很多,我們走了好久找到大門,被當成學生,順利進入校園,興奮之余不免有一些忐忑,這種感覺在未名湖邊被無限放大。有個北大的學生帶他的朋友游覽未名湖,剛好在我們后面,他說的幾句話就飄進我的耳朵,“現在什么人都能進來北大了,簡直把北大當公園了。”當時大腦里就“轟”的一聲,恨不得立馬從這里消失,心里卻想起了“兼容并包”四個字。這件事對我影響頗深,以至于后來多次路過清華園卻再也沒有了進園一觀的念頭。我將我的心理歸為“自卑情緒”,這自卑大多離不開一直所處的環境吧。
? ? ? ? 經常在電梯里遇見剛上幼兒園的小孩子用流利的英語和家長交流,從剛開始的目瞪口呆到現在的習以為常,他們從牙牙學語就在接收雙語教育,而我的家鄉的小孩子們,大多要到小學中年級才能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而且很多人因為口音或環境總是羞于開口。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也許再過幾年我才能在家鄉見到小小年紀就口語流利的小孩子。這是差異,巨大的差異。
? ? ? ? 總以為我們都一樣,原來我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