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秋天從我手中吃它的葉子:我們是朋友。

我們從堅果剝出時間並教它走路:

而時間回到殼中。

鏡中是星期天,

夢裏有地方睡眠,

我們口說真理。

我的目光落到我愛人的性上:

我們互相看著,

我們交換黑暗的詞語,

我們相愛像罌粟和回憶,

我們睡去像海螺中的酒,

血色月光中的海。

我們在視窗擁抱,人們從街上張望:

是讓他們知道的時候了!

是石頭要開花的時候了,

時間動盪有顆跳動的心。

是過去成為此刻的時候了。

是時候了。

早課抄了北島翻譯的奧地利詩人保羅·策蘭的詩歌《卡羅娜》。我一直對策蘭的詩心存敬畏。許多詩人,包括一些大師的詩歌,往往是詞語強化了自己的感覺和詩意。但策蘭的詩例外。

立冬已過,天氣驟然變冷,既便早上不再騎單車上班,走在路上時也能感覺得到寒氣逼人。昨天晚上睡得早,睡得也比較好,也許是這幾天太過勞累了,幾乎是一夜無夢一直睡到天亮。我喜歡這樣的將態,餓就喫得香,困就睡得著。從小讀蘇軾,先是詩,然後是詞,再後是文,讀得多了,不可能不受到他的一絲絲影嚮,我喜歡東坡隨性自適,豔羨他“吾心安處是故鄉”的灑脫曠達。與莊子散文參照觀讀,對生活、對人生便會産生無可無不可的認知態度。

今天的兩節課都在上午。在一班上課前,賈鴻碩講了《論語·八佾第三》中的一章,由“射”引申到“君子六藝”。我很喜歡這樣的讀法和講法。至少孩子們在講之前要做精心的準備,要翻閱查找一些能找得到的文獻資料,還要準備一份講讀提網,講的時候還要組織語言注意表達順序……而這一切的培餋與形成都是我以爲的語文的終極目標。二十班的孩子講了《論語·學而第一》中的一章,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多年前我讀這章時,還寫過一篇感悟“受氣比受窮更可怕”。

我一直很喜歡“春風化雨”這個成語,也一直很艷羨“潤物無聲”這樣一種人生境界。可是無論怎樣努力,我都很難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這當然是因為我的智力和能力,再有就是機遇。幾年前有學生問我,一生追求的是什么?為什么?生命的真諦是什么?應該說這樣的問題乍看起來很平常,似乎很容易回答,可是真的想要給同學一個較準確的回答時,竟真的讓我很惶惑,也很茫然。過平凡而且快樂的生活,這應該是一種很真摯的人生理想吧。讓我周圍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并不因為我的存在而痛苦、煩惱。對于我來說,就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兒,把能夠做好的事兒盡力做好。十多年前讀《白鹿原》里面有兩句話印象深刻:“自信平生無恨事,死后方敢對青天。”當時很是感慨了一番,可是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打死我也做不到。這是圣人之境,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企及,但我可以此時刻警醒自己。

我并不太喜歡“吃虧就是便宜”這樣的說法,但我也絕不去占不應該占的便宜。況東坡也曾說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平凡而快樂地生活,這也許就是生活的真諦。讓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實、健康,這也許就是生命的真諦。從教的經歷,讓我對教書這件事心存敬畏。沒有那種對事業的敬畏,所謂敬業又從何談起呢?以我的學識、品行和能力,我不敢妄談什么責任感、使命感。我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堅定地走下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每個夜晚,在我酣然入眠前,我都要感謝我周圍所有的人,是這些我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讓我在即將過去的一天,過得充實、快樂!

老子講無為,可是人生在世沒有絕對的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才是老子哲學的精髓之所在。

晚課抄了“古詩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抄了《論語·憲問第十四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抄了《禮記·檀弓上第三》: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