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在《白夜行》里說: “世上有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p>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萬物只有相似,并不是絕對相同,不要過度追求完美,不要過度的苛求,不苛求自己,不苛求友情,也不苛求親情與愛情。
要給對方留一定的空間,尤其是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生活中要學會“放風箏”式的相處,線太緊時就松一松,當然你手中得有足夠的線,讓他自由飛翔;飛太高時,再把線往回收一些,既讓他有自由的空間和時間,又隨時在你的范圍內。不要用“橡皮筋”式的相處方式,越抻越遠,如果雙方不妥協或一方慢慢妥協松手,等待皮筋斷掉,勢必有人受傷,傷有身上,痛在心里。
距離產生美。這是不變的真理,就是要讓人時刻明白,只有保持距離才會產生美,離的太近或許會有災難。即便是再好的哥們、閨蜜,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朦朧感,有神秘感,才有美感。學會保持適度的距離,既不過分親密,也不過分疏遠,保持足夠的空間,讓彼此都有自由呼吸的余地。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謀。職場、婚姻、生活皆如此,不要過度要求對方服從你的意愿,100%執行你的要求,不要讓對方對你言聽計從,更不要用道德綁架別人。試圖以絕對的控制駕馭他人,或許短期內看似成功,久而久之,只會讓對方心生厭惡。
畢竟,沒有人喜歡被束縛,被強制。我們應該尊重他人,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決策。當我們以道德去綁架他人,要求他們言聽計從,其實是對他們個性的抹殺。過度的要求,只能換來表面的順從,卻無法贏得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的復雜多樣,也許才會發現更多的美好。
看破不說破,看穿不說穿。有時候,面對一些人,針對一些事,心知肚明就好,沒有必要去揭穿,知道了,也假裝不知道,給彼此留有余地,也是一種智慧。
身邊有一同事,猴精猴精的,在誰面前都想做好人,有了功勞都是自己的,有了過錯全部推給別人。人人面前都想當好人,落人情,結果反而適得其反,沒有立場,別人不敢與你交心。巧言善變,別人也會有察覺。
就拿最近上海出差事件來說,上海那邊讓她推薦2個名額。第一天,她過來邀功:“我把您的名字報上去了,咱倆一起去上海,看看黃浦江,逛逛免稅店……”。
過了幾天,得知去上海要工作任務的,不是象征性的聽聽課,而是要輸出方案,編制出手冊。
或許因為我的級別比她高些,不敢指使我干活她歇著,也或許是其他原因,總之周末的早上微信告知我“上海那人太暈了,大晚上發信息告訴了我想讓推薦的人員職位。”?還附上了微信截圖。
看到信息很是納悶,一是截圖顯示的聊天內容時間是17點多,怎么能是大晚上呢?二是聊天內容仍不明確,到底是需要誰去?
我心想反正我也不想去,上班再與她說吧。上班后發現2個名額中,把我換成了一名聽她話的下屬。
我笑了,聽人說她在日常處事中,時常出現自己說的話訴的若,漏洞百出。
其實,在這通訊發達的時代,想搞清楚一件事很容易的。不是沒發現,而是沒說穿;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在意?。看清了,明白了,遠離就行。
另一同事說我這樣做不對,應該當面說出來,讓對方知道她錯了,別讓她誤解,認為我這人不好相處,或者認為我好欺騙。
有必要嗎?我不想解釋,也不需解釋。人與人相處,首先要以誠相待,如果吃虧了,也沒關系,一次吃虧上當能看清一個人的本性,還是值得的,有所收獲的,以后遠離就可以了。
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教育。人性這東西,不是我對她發一次脾氣,她就能改掉的。這個世界就是不完美的,我也做不到完美,又何必要求別人完美呢?
人性這東西,最是禁不起考驗,不要去考驗他對你是否忠心,不要去窺探他的秘密,不要強迫他不想說的話。想讓你知道時,自然會告訴你;不想讓你知道時,還是糊涂一點,適當的裝瞎,會讓自己過得舒服舒心一些。人心千變萬化,或許,你看到的也并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