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基本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他的重要性和在中華文化中的代表性。很幸運的,也是一種機緣,能夠夢想成真,一覽他的古韻和風采,卻不巧,雨天登陵。
千年始祖,世代永相傳;后世典范,效法不間斷。從前人留下的碑帖來看,不論是中原正宗還是來自夷狄邊緣,在問鼎中原坐定江上之后都將拜謁黃帝陵視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許在這里稱作手段不完全確切,但是拜謁黃帝陵的目的之一便是確定自身的正統地位,承于天而服四方。這不僅僅是一代代王朝的習慣,更是像如今做什么事都要領證書一樣需要個牌照,一座座碑組成了承前繼后的千年碑林,有的因年久失修,風蝕雨打日曬而落寞了其原本的色調,但王朝正統的這種心態仍然沒有隨這些隨風飄逝的塵埃而煙消云散,就連新中國的創立也在這留下了供后世憑吊的物件。這種心態古今有之,中外有之,只不過因時因地而異,人不能夠數典忘祖。
悠悠中華五千年,泱泱華夏文明延。一個特殊的歷史機遇,使這位在現實中難以求證,而在史書記載中在當時相對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了百余年最終歸乘龍西去的傳說中的黃帝成為了中華兒女的始祖之一。在這里不是數典忘祖,更不是驕矜自大,而是在求證,求證一種民族的心理,求證一種在文化意義上的民族意思的超脫,尤其是文人,是在尋求一個精神家園,對于整天為生活勞碌疲憊不堪的人們來說著實沒有精神價值,再大的精神財富在其看來也換不回一個能填飽肚皮的饅頭或者半碗米飯,所以有時的現實境況我們不能夠理解和強求。
黃帝陵的重點不在于山下那些重點為旅游休息而特設的景物,當然也不是沒有價值:歷朝歷代供奉的碑刻,在歷史的血雨腥風中搖曳了數千年的古松柏樹,還有古代至今一些名人撰寫的紀念帖都有極高的品賞價值,但是在看了一圈后,內心像是缺少了些什么,有幾分的失落,好像沒有看到那個美名遠揚,極想尋找和觀賞的黃帝陵碑。在打聽了之后,才知道在山上。
雨很大,串串成簾,從仿古屋檐上不間斷的順暢的流淌下來,眼前的寬寬的河流此時也被蒙在煙雨之中,平地上的積水也足以將鞋子在瞬間打濕,雨水在漫長但相對緩和的山坡上如同小河一樣嘩嘩的流個不停。鞋子濕了,還是咬著牙繼續前行,與下面的景致完全不同,遠離了塵世的喧囂,一個階梯的上升都有種靠近仙境的感覺:松柏森然,雨霧繚繞,曲徑通幽,絕對是拍武俠大片的理想之地,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是夏日太陽曬后彌留下的松柏香。如若是在晴天中會不會有松脂落下包裹住地上覓食的螞蟻,蛐蛐或者蜘蛛什么的,造就千年或萬年以后的琥珀也不是不可能的。沿著濕滑的小徑向上攀登,最頂端便是馭龍臺了,有人在旁邊說:為什么叫馭龍臺而不叫龍馭臺呢?當時的我就想兩字一換,意義卻別有洞天,馭龍臺無論是在氣勢還是在意義上都是更勝一籌的。來此目的不是揣摩此詞,更何況是后人所建之筑臺無什么史學價值,有意義的是在這登高望遠,擁攬滿目勝景。雨中登陵,雖有諸多的不便,卻有百般驚艷之處,站在馭龍臺的極高處俯瞰,滿山蔥蘢盡收眼底,水汽在林梢間穿越升騰,如同一股紫氣飛升,使人置身其間有種入仙入圣的感受,從而也不懷疑一些武俠小說中那種仙氣繚繞存在的可能性了,很是一種享受,一種從精神到視覺的全新的沖擊。
雨仍然很大,雨水匯著黃泥蜿蜒而下,但相對于在車上靜候出發而未登陵的朋友們來說,這雨淋得值了。雨中登陵,雨中作別,綿綿不絕的雨簾將天地連為一體,世界仿佛又進入了原始混沌狀態,其間,求索的人在穿行。
2009年8月書
2016年11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