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言:許多沒有讀過《萬歷十五年》的朋友對此書會有不少誤解,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萬歷十五年也是此書的書名,萬歷則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作者寫此書的目的不是作為年鑒來記錄這一年的人和事,而是認為大明帝國在這一年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是對明朝失敗的一次總記錄。
? ? ? ?《萬歷十五年》一書作者以小說的筆法通過介紹下面七位人物(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來闡述歷史。今天介紹的萬歷皇帝是其中一位貫穿始終的人物。
? ? ? ? 明朝在立國之時就將科舉考試的范圍限定在《四書》、《五經》之內,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儒家經典成為國家唯一的教科書。萬歷皇帝十歲繼位成為一國之君,自幼便要接受各種儒家經典的熏陶,皇帝的老師是首輔張居正,位極首輔可以看做是當朝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由他來親自安排皇帝的學業。張居正規定皇帝完成當天的經書和歷史之后,第二天必須全部背誦出來,如果背的水銀瀉地,張先生就會頌揚天子的圣明;但是如果背得結結巴巴或者讀出別字,張先生立即會拿出嚴師的身份加以質問,讓小皇帝無地自容。皇帝的生母慈圣太后教子也是極為嚴格,如果小皇帝身邊的太監做出對萬歷不利的報告,太后一怒之下會讓皇帝受到長跪數小時之久的懲罰。萬歷皇帝就是在這樣極為嚴厲的督導之下成長,學業雖不斷取得進步,但是也養成他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
? ? ? ? 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教導下,皇帝最重要的任務是敬天法祖,也就是敬重天道,效法祖宗。中國古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是如果哪里發生了災禍,那便是國君失德,因而上天要降下懲罰。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種思想非常荒唐可笑,但是古人就是這么深以為然的,而且這種觀念具有不可證偽性。敬重天道就成為皇帝的首要任務,從每月的經筵便能看出。經筵是皇帝極為重要的學習活動,并且被充分儀式化。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官方性質的學習座談會,如果在經筵上天子儀態莊重,臣子便會受到感化,這種感染力進而會影響到帝國的方方面面,從販夫走卒到達官顯貴都會受到感召。如果天子失態,便會受到禮官的呵斥,會被認為失禮。皇帝就被這樣一種極端化的禮教所綁架,在公眾面前不能有任何天性的自然流入。再來看一看法祖,法祖首要的便是孝道,皇帝同樣沒有多少自然的親情流露可言。極端化的體現就是當皇帝下跪迎接慈圣太后時,太后為了彰顯皇帝的孝道,則要拿出一篇文章來頌揚皇帝作為天下人的表率。法祖的另外一面就是傳宗接代,萬歷有意將與心愛之人鄭妃誕下的皇子立為皇太子(萬歷第三子),這個主意遭到官僚集團的竭力反對。在群臣看來立長不立幼關乎國本,關乎繼承的合法性。此事萬歷與群臣僵持許久,最終以萬歷失敗而落幕。帶來的后果是萬歷自此消沉越來越少上朝,自此不關心政事,對經筵再不感興趣。
? ? ? ? 萬歷在位四十八年,他在位之時也表現出對軍事以及書法的喜愛,但只要遭到臣子的反對便只能作罷,他在世之日便為自己預筑陵寢——定陵。當時萬歷繼位第十年,不到二十歲。這個浩大的工程也是法祖的一部分,他要成為后世的祖宗,成為后人效法的對象。萬歷的天性不僅得不到發揮,死后的陵墓要繼續充當政治意義。萬歷悲劇性的人生讓我想到一本小說《局外人》,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同樣也是這樣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小說所要呈現是一個“禮教吃人”的故事。都是受到道德一元化社會的迫害,中國古代的宗法社會和小說里呈現的那種怪誕扭曲的社會一樣,都是將道德和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的標準并滲透進了法律,帶來的后果就是無限度的上綱上線。小說的結局默爾索被法律送上斷頭臺,而萬歷則成為活著的祖宗。
? ? ? ? 今天我們除了為萬歷唏噓不已之外,還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儒家思想是無法打造出一個現代國家基石,此路不通。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一個傳統的宗法社會之上,一元化的觀念與現代社會多元化格格不入,這種思想不是通過激勵個體發揮出自身天性,而是通過壓制個體的天性,以此來維持原來的宗法結構。如果治理國家基于的是意識形態和道德,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明朝就是這樣一個失敗的樣本。
參考書目:
《萬歷十五年》作者黃仁宇
小說《局外人》作者加繆
專欄《何帆大局觀》作者何帆
專欄《熊逸書院》作者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