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何帆老師的一段話,非常值得深思:
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狹隘想法,不能認為別人的不幸跟我們無關,不能認為我們的孩子必須要占盡優勢。就像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里引用約翰·堂恩的那首詩所說的:“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成整個陸地。”別人家的孩子會跟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時代,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會成為我們未來的雇員,會成為我們未來的消費者,會成為我們未來的合作者,會成為未來的社會一員,甚至成為我們未來的家庭一員。所以,普特南講到,無論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其實都是我們的孩子。
雖說是對一個技術達人的標準太多,但是我們內心深處卻一直被何帆老師工作所吸引,四處奔波,探尋問題真相,見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生活狀態,雖然累,但是充滿激情,想想這也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嗎?
然而,我們都有著不一樣的社交恐懼癥,有時跟陌生人說話都發怵,接個電話都要深呼吸,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失去后還能擁有的東西,稱做基本盤”這句話我第一遍聽理解“錯”了,但是我覺得錯了也說得通。老師的意思應該是如果我們原先的優勢都不復存在,我們還留下的那些東西就是我們的基本盤。
我的“錯誤”理解卻是那些我們失去的東西,我們還能擁有,這是我們的基本盤。竟然發現也沒有錯,假如我失去了工作,我還可以憑借我的能力再找一份,這就是我的基本盤;假如一個企業失去了一筆訂單,沒關系還能簽下一筆,這就是企業的基本盤。可是倘若我失業了,直接進入青年危機了,那就意味著我的“基本盤”出現了問題。
是不是我說的也挺有道理的?不管怎么樣,我們需要時常問自己這樣殘酷的問題:如果有一天,我錢全沒了,我怎么辦?如果有一天,我最親愛的人都離我而去了,我怎么辦?如果有一天,我雙目失明了,我怎么辦?。。。“向死而生”的態度來自于斯多葛主義,而斯多葛主義的內核不也是讓我們找到基本盤嗎?
#求職,找到自己可遷移的能力#
如果一年以后你離開團隊,工資翻了一番,那是因為你這一年有什么長進(隱性能力),創造了什么結果(可識別的顯性指標)?
這個能在公司間通用,還能讓你身價倍增的能力,一般就是行業通用的核心價值了。
操作方法是: 直接把自己的工資乘以2,然后在招聘網站上找找對應的工作要求。這個要求和你之間的差距,就是行業價值鏈的核心能力。
職業發展三級跳
上半場主要是追求職業的成功和經濟基礎。
下半場則是清晰理解了自己的需求,去尋找和遷移到自己適合的職業平臺,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按照人的發展角度來說, 整個職業過程會分成三個階段:生存期、 發展期、事業期
生存期主要是經濟收益導向。
發展期更看重的是能力和資源儲備。
而事業期則看重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實現自我價值。
剛畢業后
我們的護城河,可能是借助自己的“成本優勢”。
然后可能是經驗積累帶來的“轉換成本”。
再然后也許是信用和影響力帶來的“無形資產”。
最后多半是龐大的人脈資源帶來的“網絡效應”。
初級的自由是有“自由選擇在不在這家公司”的自由;
中級的自由是有“可以選擇賺不賺這份錢”的自由;
頂級的自由是有“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
所以,自由背后不是某個身份或職位,而是一套“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能力結構。
“產品-營銷-運營-戰略” 的能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