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說觀后有感,其實讓我提煉也沒有幾點是真正打動到我的,至少昨晚而言。
本書多次提到作者早年的經歷——且這些經歷并不是特別具有代表性。盡管高中輟學但其實其高中是省重點高中、多次提到痛恨應試教育但最終能夠“實現”輟學說明家庭教育思想開放、說是降薪一半做運營但是趕上互聯網運營風口、然后白手起家創業又趕上在線教育風口……
這個人生其實本來就帶有穿起色彩,經歷社會毒打的我現在知道能夠30歲前達到國內知名的水平都不是一般人,人生要不就是一直開掛要不就是偶然撿到幾個加速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玩意。這種人生不值得借鑒,也對像我這種一般人沒啥參考的價值。
昨晚看完的感受就是這樣的,但今晚偶然機會聚得后山三劍客,在聊起一些話題的時候,書上面的話卻不經意間又歷歷在目了。驟然間我又起了沖動,想把這本書好好再復盤一遍,盡管沒有做思維導圖來的這么詳盡和結構化,但是憑著印象寫下來的,肯定是感觸最深的。
首先提到一點就是管理的思維,最好的管理應該是管好一個人,然后他來管好一群人。在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腦袋是真的有醍醐灌頂之感。以前在管團隊的時候總是過多的精力去看管每一個人,但是真太過于分散精力,以至于做決策的時間都被大大壓縮,這句話如果讓我早看到一年,或者很多事情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其次就是整本書都在提及的成長曲線,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和我之前提到的“榨干企業”的理論差不多,我那個著重強調在工作的成長,老黃這個主要強調個人成長,沒啥毛病,因此看到之后也很好理解。但是老黃提升了level的是他把人生的成長化作是三條曲線:第一條是職業技能的,第二條是思想維度的,第三條是心性的,三條曲線有遞進關系,但又環環相扣。這三條大曲線里面肯定又有很多小的曲線,這些曲線對應著工作、或者生活的轉折點——這個其實也相當好理解,因為在我的人生中不止一次發現成長并不是線性成長的,往往很多大的轉折點會帶來“一夜長大”。
第三個就是今晚提到的【0~1、1~10、10~1000】的理論了。經過我內化之后的理解應該是,在我經歷人生成長的第一條曲線時,我最好能夠參與公司【1~10】的成長階段和【10~1000】的成熟階段,這樣在我經歷【0~1】這個地獄難度的階段的時候應該能夠更好的度過。參考自己的職業路徑(餓了么),一來就參與【0~1】項目的執行,整套下來其實有點懵。畢竟當時所在崗位不涉及最硬碰硬的模塊,有些重要決策也無法參與和實際落地,因此上一份工作復盤下來虛得很。
再一個就是“簡單邏輯”理論:再復雜的決策背后肯定有自己最簡單的決策哲學,還是記得張小龍的產品哲學“好的產品應該是讓人用完就走的”,這句話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是在他眼里或者在懂的人眼里會尊奉成信條,因為所有的決策都是這么一句話在背后作支撐。而很多大佬在總結或者是在發表一些觀點的時候,可能也會經常有這種“簡單的廢話”,甚至有點像一碗毒雞湯。像木棉在我們啟動會說的“做自己的主人”,當時聽他描述的語氣只知道這句話是他沉淀很久的一句話,但卻完全不知道這句話的意義點何在,后來這本書老黃居然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也就是他自己的經歷“現在已經不需要再為別人而考慮生計的問題了”,大概就是說不是社畜了,可以挑選公司而不是公司挑他(我上一篇也提到),總結的不是很好但是整體思路大致如此。
把這個理論引申出來,又產生了另一個話題:當我們在傳授某樣東西的時候,如何避免陷入到“懂的都懂”的陷阱?這個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我已經寫到了我的topic庫里面,等有一天專門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關于“向內看”和“向外看”的問題,大致說的是人在前階段可以專注于自己的提升,但是到了某個關鍵節點(大體也就是第二條成長曲線)的時候就需要“向外看”,去借助他人來幫助自己成長。通過今晚的復盤發現其實這種“借助他人”確實是一直都需要的東西,特別是同行業的人,交流多了才會有提升,甚至和晚輩的交流自己也會有提升,因為相當于把自己輸入的東西內化之后輸出一遍,自己是一個鞏固加深的過程。
關于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理解暫且就這么多,其他也有一些精彩的部分在我書中做了淺淺的筆記,有空翻出來看看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獲。總而言之其實這本書應該會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里面提及的東西其實很多,畢竟涉及到了整個人生。我提取了目前真正對我有用的東西內化,接下來就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部分了。
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