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中課業重,家長不讓看電視,于是,我悄悄寫了個劇本自己給自己看,也怪語文課剛講過《雷雨》,萌發了我小孩子過家家似的幼稚模仿行為,可沒料到啊,寫它我被多次磨練了意志。
劇本設計只有三幕:
第一幕:新婚之夜,新郎迎娶了自己不愛的義父的女兒——社團老大的女兒。
第二幕:結婚一年后,義父攜社團未來繼承人新郎天臺與人交易,警察趕到,義父拒捕跳樓身亡,揭開新郎是奉工執法的警察,而新郎并不知道,這一天新娘發現自己懷孕了。
第三幕:事出五年后,市發生富豪千金綁架案,已晉升高級警察的新郎負責調查,發現新娘繼承父業多年并與人合作參與綁架,抓捕時竟眼見新娘除掉合伙人還出乎意料幫助解救了肉票,最后新娘彌留躺倒新郎懷里道出真相,被綁的孩子是她跟新郎生的女兒,五年前突遭變故送了福利院,……。
其實,故事講得非常簡單,在網吧花錢寫到第二幕的時候卻被玩了,我來來回回寫了三遍。
第一遍,快寫完時屏幕彈出廣告,我以為無關緊要便刪除,沒想把寫的也刪了,可恨沒任何保存,重寫。
第二遍,眼看著剩最后幾句話了,結果網吧跳閘,重寫。
第三遍,······我佛慈悲!
故事中,新娘有兩句話在構思時是會讓我哭的:“你閉嘴!你沒資格提我爸!是,我的路是錯的,五年前就是錯的,我愛你是錯的,我相信你是錯的!”第二句:“我不想愛你了,也不想恨你了,你放了我吧!”結果,經過來來回回這么折騰,再到這個應該激動的位置,平靜如水——我像一名古來稀的老者,云淡又風輕。
擁有到失去,再到擁有,再到失去,再到擁有,為什么這個過程要有失去?為什么這個過程不一定以失去告終?因為,這個過程起初是存在對事物的愛、興趣、或特別重要的點,那么,失去在起初階段通過掙扎還能化作擁有,而再失去、再再失去了,到最后還能擁有就不單純是對事物起初的愛、興趣、或特別重要的點了,是剩下了極度冷靜的執念、陷入打磨中不讓失去本身瞧不起自己而特立獨行砌蓋出來的承重墻,可以不裝飾填充顏色,只承重墻足以支撐意念不被震塌。
這么說來,我們要感謝失去。它是在特殊景象下產生的失去是能夠檢驗校對心中承重墻的標尺!可能,這個過程非常辛苦,有很多人害怕失去,越經歷失去越害怕,于是,就盡可能把自己的擁有,哪怕巴掌般大小的擁有都能拿生命死死捍衛。
2013年11月份,我參加了拓展訓練,4米臺抓桿跳躍,雙腳跪在頂尖圓盤上時我兩只手是死死摳著圓盤沿邊,人說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真的,愛誰誰誰!當時我覺得圓盤就是我生命的延續,但事實是,只要我抓著它就挺不起我那紙糊的脊梁,臃腫難撼的雙腿就得長時間蜷曲,時間長了,前上方的桿會晃蕩得特別得瑟,腦海里我是惦記著抓住它,惦記是這時候唯一的財富,如我眼前看似不可企及的目標,我覺得桿再怎么搖曳、得瑟也就那么個距離,只要我馬上放棄腳底快被摳掉漆的圓盤沿,伸展了雙腿膝彎處就能給自己創造機會抓住它——我的目標。
······
從來說的是機會,一種尊重概率論、無尚謙卑的動力心理,讓我抓住是榮幸,不讓我抓住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