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有“貝”而來。光影之間,方曉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貝兄~
昨天談了國產大片在2002至2012十年間的基本狀況和在票房、影響力上取得的成績。
今天主要是結合一些具體的作品,簡要分析國產大片值得探索與完善的相關問題。僅供參考,一家之言,不吝批評。
國產大片“里憂外患”
“面子”上的豐厚和十足遮擋不住“里子”的匱乏和貧瘠,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影片也就《讓子彈飛》這一部基本是爭議不大。
時至今日,這部電影的深入解讀和二創內容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及吸引力,僅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影片質量過硬、口碑不俗,姜文確實兌現了“站著把錢掙了”的豪情壯志。
國產大片的發展與探索之路依舊艱辛和曲折,其自身品質的提高,故事與內在意蘊的深入挖掘,突破創作和選題局限,融合多元類型,不斷創新和進取,找準突破點于紛雜的電影市場競爭中殺出重圍,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境,而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而大片的生產模式和市場機制必然會逐步完善和成熟。
故事內核與主旨意蘊的深入挖掘
國產大片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空前的明星陣容吸引著觀眾走入電影院,然而,好的電影應該是能夠講述出動人的故事,傳達出具有豐富的內在意蘊和現實價值的誠意之作。
與張藝謀早期的電影《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相比,大片模式中的張藝謀似乎變得不會講故事了。
《十面埋伏》給人們的感覺就是整個故事缺乏邏輯和連貫性,找不到一個可以貫穿始終的敘事線索,這也使得影片出現了許多的硬傷和漏洞。
陳凱歌的《無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惡搞”的影響,但是其自身的故事支離破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難以捉摸和弄懂。這些故事上的缺陷和經不起推敲都是一味地迎合商業需求所導致的急功近利,也是在國產大片的探索中難以規避的問題。
編劇出身的馮小剛算是能夠利用好故事來打動人的導演,電影《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情節都比較完整和清晰,沒有什么太多看不懂和模棱兩可的地方。
除了故事情節的基本要求外,國產大片在挖掘故事內核與主旨意蘊上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諸如《太極1》《太極2》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等電影技術手段方面的出色表現卻掩蓋不住影片內在意蘊和價值的缺失與不足,在滿足了觀眾的娛樂與消遣的需求后沒能夠帶來能夠引起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價值,這也是很多國產大片在創作中所遭遇的問題之一。
總體而言,若想要直接而又迅速地提升國產大片的藝術性和現實價值,通過提升自身的品質,完善故事結構和情節設置,傳遞出電影人對于現實的關照和多元化的內在深意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題材的重復和類型的仿制
早在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國際上大獲成功的時候,似乎就把中國的國產大片電影的主題引向了武俠題材。
之后的《英雄》《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也都是以武俠為題材的動作片,一時之間武俠成為了國產大片的代名詞,而充滿了視覺沖擊的武打效果也就成了國產大片必備的重要元素。
不可否認,武俠題材是中國電影的重要特色,而其中又以八九十年代港臺的武俠片最為經典,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評價,但是這種題材上的千篇一律和投機使得電影市場上的影片類型趨于單一和乏味,不利于多樣化的電影市場競爭與發展。
好在,像是《集結號》《金陵十三釵》《風聲》和《畫皮》等走出了武俠的重復之風,漸漸形成了更為多樣的題材類型。
然而,隨著電影人對于電影市場的預測越發敏銳和捕捉,一些具備挖掘潛力的題材卻有“撞車”的征兆。
在華誼斥巨資打造《太極》三部曲的同時,周星馳也在與好萊塢合作制作太極的電影,而關于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題材也有《鴻門宴》和《王的盛宴》同類型題材的電影在競爭。這些題材上的相同,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也不利于國產大片的創新發展和長遠追求。
除了題材上的相同相似,在類型上也在模仿好萊塢大片的制作,甚至有的是照搬過來的。
《畫皮》系列雖然是出自于中國古代鬼怪小說《聊齋志異》,但是其風格上更接近好萊塢的奇幻片,畫面唯美大氣,特效精致華麗,風格韻調和人物設置也是好萊塢式的,其不俗的票房成績和較好的口碑算是對于好萊塢類型電影仿制中較為成功的。
但若想長久發展并保持一定的市場競爭力,過度模仿好萊塢大片,邯鄲學步,亦步亦趨,所導致的后果將是缺乏新意和中國特色,很難能夠持續立足電影市場。
國產大片需要走出題材的圍城,融合多種類型元素的優勢,不斷制作出選題新穎,視角獨特,類型元素協調統一的精心之作。
走不出的改編和看不完的續集
基于經典名著或是歷史事實改編而成的國產大片可謂是屢見不鮮。
《夜宴》改編自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自曹禺的代表作《雷雨》,《讓子彈飛》改編自馬識途的《盜官記》。
這些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因為有著完整的原型作依據,所以本身的改編就成為影片的一個看點,再加之視覺效果上的渲染和演員的精彩呈現,確實為國產大片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
只是如果繼續跟風,盲目地將一些并不適合的文學作品硬生生地改編成電影,一方面可能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無法得以體現,另一方面這樣的電影容易脫離原型從而使得故事脈絡不清晰,敘事線索凌亂,所要表達的意蘊也可能會模糊和不明確。
所以,理性地對待電影改編劇本,擇優而改,從細節出發,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在蘊含改編應該是十分重要的。
國產大片往往還容易陷入續集不斷怪圈之中。當然,如果能夠將一部影片塑造成一個經典的系列,正如《007》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那么對于形成固定的觀影人群和制造源源不斷的票房收入是大有助益的。
但是,國產大片也有可能會狗尾續貂的因為續集而產生負面影響。當然《畫皮2》作為續集超越前作的代表還是能夠讓我們看到一些希望的,雖然這個所謂的續作其實也是在借著《畫皮》的成功來講述新的故事,并不是前傳或是真正意義上的續作。無論一部國產大片如何成功,也無法絕對保證其續作會有好的回報,所以如何進行取舍和拿捏,還需要深入的調查研究。
好萊塢大片和國產中小成本影片的夾擊
好萊塢大片一如既往地壓縮著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特別是在與國產大片的直接對話中可謂是攻勢強勁。當《阿凡達》掀起了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旋風的時候,國產大片早已被拋在了人們的腦后,《哈利波特》系列每一次上映無論其品質如何都能在電影市場競爭中分到足夠的羹。
可以肯定的是,好萊塢大片必然還會持續沖擊國產大片,特別是那些過度模仿和借鑒好萊塢大片的國產大片就更可能會作為“水貨”被正品行貨所輕易擊垮。而與此同時,國產中小成本電影的迅速崛起也使得國產大片的日子愈發難過。
《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各種優勢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12.6億元的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紀錄,一舉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神話和“黑馬”。
相信,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會預想到《泰囧》能夠在2012“末日”到來之際創下如此輝煌的成績,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會預想到成為國產電影新的票房奇跡的竟然會是部中小成本的國產影片,這對于國產大片來說可謂是重重的打擊。
雖然,《泰囧》的成功有其一定的客觀因素,但其主觀上的原因還是老老實實地制作和策劃,精心設計構思,類型化的整合優化,這些也都是國產大片應該吸取的經驗和不斷完善的方面。
中國的國產大片已經順利地走過了第一個十年,雖然在這條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道路上有許多的艱難險阻,但機遇與挑戰總是并舉的。
國產大片的“面子”做得已經足夠了,現在更重要的是把“里子”也做好。
國產大片要不斷去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講述新穎深刻的故事,輔以兼容并蓄的內在意蘊,融合多元化的類型優勢,把賦予時代和社會價值的東西展現出來,找準市場發展的方向和自身的定位。
在保證商業效益的同時塑造良好的口碑,用上佳的品質和產業化的運作模式對抗好萊塢大片的“侵蝕”,與國產中小成本電影形成良性的競爭,這不僅有助于國產大片可持續發展,也能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只有把“里子”也做好,才能“表里如一”成為和諧的一個整體,也許到時候“面子”也能夠更加容光煥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云淡風輕閑暇處,正是交心會友時。這里有影視作品中人生百態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綠茵情懷的應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個人成長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關注一路同行中我們的努力與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