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觀默劇,頗難忘。
? ? 默劇,純粹的視覺藝術,透過舞臺形式表現(xiàn)戲劇的“非語言性”意境。沉默,是默劇的重要組成,如傳統(tǒng)文人畫上的留白,也如木心先生所說“無為,是一種為,不是一種無”。
? ? ? ? ? ? ? ? ? ? ? ? ? ? 一? 離別
? ? 默劇開場,我以為表現(xiàn)的主題是“束縛”。比佐先生雙手雙腳皆為彈性繩索所縛,而后哀婉的音樂響起,他神色悲痛,將繩索一根根掙開。解開繩索,不該是快樂的嗎?為何以悲愴的表情詮釋?
? ? ? ? “離別。”
? ? ? ? 突然懂得,生命若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卻無悲哀可言了。可哀之處,恰是明明帶著萬種牽掛而來,卻不得不在無數(shù)次生離死別的時刻,將牽掛生生剪斷,孑然而去。
? ? ?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固然很對,我卻想將其改為,所有的路,到最后總不過是踽踽獨行。
? ? ? 泫然。
? ? ? ? ? ? ? ? ? ? ? ? ? 二? 沙灘
? ? 表演是幽默詼諧的,度假者來到海灘,涂抹防曬霜,召來侍者點一杯冷飲,最后下海暢游卻被海浪掠去泳褲,歸岸不得。
? ? ? 大笑之后,是沉默。
? ? ? 這是默劇,如果真正的語言障礙者在水中遭遇危險,會不會最終因為無法高聲呼救而帶著驚懼的眼神絕望的淚水,就此沉默,與沉沒?
? ? ? 抑或他們早已預料這樣情形的發(fā)生,徒有向往海洋的心,赤足在粗礪的沙灘上徘徊了千萬個來回,欲感受雪色浪花的親吻,又遲疑著恐懼著,卻步。
? ? ? 我不知道哪一種更悲傷。
? ? ? ? ? ? ? ? ? ? ? ? ? 三? 無聲世界四十年
? ? 聾與啞,相伴而生。
? ? 對于那些后天聽障的人,聽障的起初,是恐怖的。明明在發(fā)聲,但聲嘶力竭也聽不見任何響動,只有喉中的腥甜諷刺著他們的絕望。也許嘗試過無數(shù)次,也許一次便足以讓人崩塌,他們絕望哀傷,不愿再主動去換取必然的失敗。
? ? ? ? 后來,他們漸漸忘了如何發(fā)聲,哪怕發(fā)出的是“無聲”。
? ? ? ? 因聾而啞,大概是“禁言”時代最平常的選擇。
? ? ? ? 有的人,哪怕發(fā)出的聲音石沉大海,也要一遍一遍吶喊。他們滿懷希望,希望能喚醒哪怕是一個鐵皮屋里沉睡的人。甘于沉默稱不上過錯,畢竟“我以我血薦軒轅”,實在難得。
? ? ? ? 默劇意義所在,恐怕不僅是給演員出的一道恰如尺規(guī)作十六邊形的挑戰(zhàn)題。僅我看到的,對多媒體時代的反思,黑色幽默的表達,對聽障、自閉人群的關懷……或許再多走多看多想,還能感受更多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