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口便知我們是什么人,我們讀的書不會讓我們更成功,每本書卻會成為組成我們的一部分。
文章自在,無須他求
擁有上好的寫文章的能力,不管什么時候都很吸引人的。想想看,一支妙筆婉婉生花,緩緩訴說一段江南柔情或是悲歌一曲金戈鐵馬,關山風雪,是一件多么風騷的事情。
《文章自在》是一本張大春老師一步步剖析、一點點解剖給我們看一篇好文章是怎么樣產生的佳作。
張大春老師所著《文章自在》讀來真實細致,他對于寫作的過程研究的也是透徹明晰,寫來也能讓恍然。
他坦然寫道:寫文章,不要搞作文。猛然想起韓寒的妙論:我們第一次真誠地創作是寫情書,第一次開始說謊是寫作文。
他受教于蘇尚耀老師,蘇老師說:“真正寫文章,是自己找題目;還不要找人家寫的題目。”
在書中,張大春老師寫道:
我是在那一刻,感覺小學、中學一起畢了業。
對比張老師,在寫作路上,我們缺少的不只是一位良師,還有一種觀念和幾多感觸以及更多訴說的欲望。馬爾克斯說:活著是為了講述。
文中張大春引用蘇軾的這段話也令我有醍醐灌頂之感:
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而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錢,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我們如何在寫東西的時候,如何取得“意”呢?
寫好玩的東西,這世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可是自我的感覺卻是:“戴上耳機,就能逃脫整個世界;打開電視,好像也能逃脫這個世界。”而寫東西,寫好玩的東西最好的動機就是我明白我和這世界相關,這世界與我有關。
聽到朋友一段往事,想起往年半點回憶,看到一幕感人場景,這世界頓時和我有關。不管曾有多少憎恨和不滿,骯臟和丑陋,還是很喜歡這世界,因為孩子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
這大概就是動機吧,那動機如何獲得?
可以是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可以是讀書所思所想。寫文的動機是一種獲得新知的狂喜或感動,是關于生活的哲思或雜想,是關于抑制不住分享的欲望……
喜歡總結定律的阿西莫多也為如何獲得創意和習作動機,總結出了兩條定律,與您共享:
定律一:一個人必須擁有很多方面的資訊,也就是必須博學,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定律二:一個人必須善于組合各種資訊,并且能夠分析各種組合的意義,也就是必須夠聰明,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阿西莫多的機器人三定律更廣為人知,我感覺這個創作二定律則解釋了為何他能夠著作超身,且這個定律于人人皆有利。
世界與我有關,所看所讀所處所感,隨處即可取意。
文章的骨架,修辭,結構,潤色,對于一個文思泉涌的作者而言,好像武器高手是從兵器庫里隨手拈來的十八般兵器,刀來劍往,叮叮當當,大珠小珠落玉盤,生氣勃勃,好不熱鬧。
寫文章有正話反說,指桑罵槐,象征隱喻,語言陷阱,借用典故,比比皆是,我們也不要奢望一下子學會這些技能,下筆就寫,沒事就就修改,一點點進步,一步步前行,相信筆下總有一天會生花,讀來流利,還能鏗鏘琳瑯。
慢慢寫吧,人生至味是清歡,文章最佳是平淡。
在這個被無邊愛情和愛情修辭污染了的世界里,我覺得老媽的人生干凈明亮得多。
今人不相信文章和思想的價值,可是道理就是道理,沒有時尚流行然否的問題。
這句話,令我怦然心動,不禁噠噠打字而已。
我是斷斷,愛分享,愛讀書,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