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了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這是一本讓人在浮躁的生活中平靜下來的書。
這兩天心情特別浮躁,什么書都看不下去。但是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就吸引了我,慢慢看下去發現這本書想說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這個看似幸福的家庭背后每個人的壓抑與矛盾。
瑪麗琳很壓抑。瑪麗琳是一個很天賦的的女子,她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醫生。可是因為愛情,因為家庭,她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她開始以為她的夢想只是暫時擱淺,過不了多久她還是可以重返校園。但是家庭的壓力遠遠超過了她的想象,她無法抽身。她一方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一方面又想照顧好家庭,所以她很壓抑。當她母親去世后,她回想母親的一生,對自己說,你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你的生活不止如此。她發誓:“我絕不能活得像她那樣”。所以她試著去抗爭,希望能重拾夢想。
于是她“離家出走”,希望能完成之前未完成的學業,這樣她就有機會成為醫生。她在備考的過程中盡管很想念她的孩子和丈夫,她還是忍住了。就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她發現他懷孕了。夢想破碎,疲憊的回到家中。她還是一個家庭主婦。
詹姆斯同樣很壓抑。詹姆斯是一名中國人,生活在美國,他經常被歧視,因為在70年代美國的種族問題尤為嚴重,在一個滿是白人的貴族學校上學。從小就與周圍人與眾不同,所以他經常被其他同學嘲笑。慢慢的他越來越自卑,他希望自己自己能擁有很多朋友,能夠融入周圍環境,不再承受異樣的眼光。
內斯是家中的長子,他也很壓抑。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很出眾,擁有很多朋友,不再受到歧視。書中有一段淋漓盡致的寫出了他在學校受到的歧視。
當內斯因為“太瘦”而不能參加橄欖球隊,“太矮”不能打籃球,“太笨”不能打棒球,只能夠靠讀書、研究地圖、玩望遠鏡來交朋友的時候,詹姆斯就會想起那天下午在游泳池發生的事(內斯在泳池游泳被人戲弄)。這是兒子第一次失望,也是他的父親之夢遭受的第一次和最痛苦的一次打擊。
詹姆斯覺得兒子會走他的老路,所以對兒子心灰意冷。同時不支持兒子想成為宇航員的夢想,甚至嘲笑他。所以內斯在家里是受到忽視的一個人,他只有默默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而整個家庭最壓抑的莫過于莉迪亞,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白色泡沫。
她為了實現父母的夢想,努力讓父母都滿意。她活的看似很快樂,實則最累。母親希望她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醫生,不停的逼迫她去學習,給她買了聽診器,不斷的參加比賽,而且每次的生日禮物都是枯燥的書。父親則希望她不會被當成異類,能夠融入人群擁有很多朋友。于是她營造了一種假像,假裝自己擁有很多朋友。她承擔這些期望的背后,是對父母實實在在的愛,是她對父母的無聲告白。可是她真正想做什么呢?我們都不知道。
漢娜是家中最小的,年僅7歲。父母經常忽視她,雖然她小,實則看的最清楚。她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與愛,渴望證明自己。
整個家庭壓抑的根源是父母求而不得的期望,她們因為生活,很多想要的東西都無法實現,所以只有將自己想要的生活告訴下一代,希望子女能幫助他們實現愿望。
可應該責怪他們嗎?不,他們也是生活重壓下的可憐人兒啊。詹姆斯的痛苦是種族歧視造成的,而瑪麗琳的痛苦則是因為工作和生活無法兩全的無奈與心酸。
書中莉迪亞是主動承擔父母的期望的,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被迫承擔父母的期望。
比如最近熱門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里面的爸爸在發現女兒們的天賦之,后就逼迫兩個女兒學習摔跤,盡管她們不愿意,她們反抗。但他們還是被逼承擔父親的夢想,她們是不自由的。
再說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很多父母會干涉子女的選擇,會逼迫子女必須選擇某某專業,子女因此不能選擇自己想學的專業。
但是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自己而活啊,最終為我們的選擇負責任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憑什么要為他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