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五次聽課,靜靜老師講解與演示了開四穴、左心包右尺澤、三焦經(jīng)、開陽脈(督脈及三焦經(jīng))、頭部等部位的刮痧技法,作業(yè)每次疊加,班委對作業(yè)的嚴格要求,自己的刮痧實操比玉衡學習前有了進一步提升。李師說刮痧易學難精,要通過刮痧預防與治療疾病,非得下一番苦工不可。每每刮痧練習,我總在思考怎樣能達到老師說的滲透力,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圖片來自玉衡中醫(yī))
《砭經(jīng)》云:“砭之用,首在于熱,人生則熱,死則冷。病每起雨冷熱不調(diào),砭術一以熱救之,起死回生,熱之為用大矣哉。”砭的運動,產(chǎn)生熱效應。刮痧如果沒有滲透力,力浮于表,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砭經(jīng)》說“砭治之主,惟動與熱。必使熱力直達病奧,透脈徹絡,周流舒暢,始收砭治之效。”在刮痧實踐中,要做到“徐而和”,要有滲透力,我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去悟,去體會:
1、速度:也就是運砭的頻率。過慢沒有滲透,過快浮于表。持砭人需要把握合適的頻率。國慶那天我的外甥來看我,正好作為我的作業(yè)本,因為趕時間,刮心包經(jīng)時,運砭過快,導致外甥不適。又有一次為自己孩子刮痧時,也是運砭過快,導致她不適,感覺心臟發(fā)涼。
2、寬度:也就是著力點。李師設計的銅砭,妙就妙在大小頭、正反面各有其用,方便身體的不同部位的著力。其次對于患者個體而言,壯而胖的者,接觸面可以收窄些;對于瘦弱者,砭與皮膚的接觸面可以寬一些。把握不同的寬度,也是為了能夠著力滲透。
3、角度:李師說,一般情況保持45角度與皮膚接觸,這是李師總結的寶貴經(jīng)驗。我在刮頭時超過了45度,甚至是直角。
4、長度:要做到全程著力均衡,刮痧路線太長則無法掌握、控制力度,往往會虎頭蛇尾。過短則似點壓,患者會感到不適。李師強調(diào)一小段一小段的刮。究竟刮多長為宜,這要看持砭人自己的體會。
5、力度。把握好速度、寬度、角度、長度的基礎上就是力度的問題了。四者結合起來,再加上砭的力量就是滲透力。力度以患者不抗拒為度。不反復實踐難以達到必須的力度,只有通過滲透力讓砭和身體發(fā)熱,才能起效果。靜靜老師講完三焦經(jīng)之后,當晚為家屬刮痧,在磨手掌時,突然感覺砭發(fā)熱,不久就出黑痧了。
中醫(yī)說:熱而散,寒而結。如果只是疼,沒有熱,是沒有效果的。
李師說:
氣聚成形,結散成氣。入脈的氣旋轉(zhuǎn)、高溫、高速沖擊病灶,就能把腫瘤從固態(tài)轉(zhuǎn)變成液態(tài),由液態(tài)轉(zhuǎn)變成氣態(tài),腫瘤氣化變小或消除。
我們在刮痧中,通過自己的實操慢慢地體會如何運砭,力求滲透。正如《內(nèi)經(jīng)》強調(diào)的“令熱入病所”,“動而不已則變作矣”。透過運砭的滲透開啟人體的腠理與穴道,從而達到保健與治療的效果。
后面的路還很長,紙上東西總是淺。文字難以描述那種體會,刮痧技法需要不斷的實踐、思考,方能得心應手,人砭合一才是最高的目標。
? ? ? ? ? ? 玉衡刮痧學習公益三期 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