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如何規劃職業?按部就班還是突破自我?

文丨黃銘峰

在職業咨詢中,發現剛在職場上起步的年輕朋友對于職業規劃有著很強的參與熱情,但是對于一些已經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士,特別是有些已進入職業發展中、晚期的在職人士,在對這個問題上的認識程度會有很大的偏差。

《絕命毒師》里的老白,遇到了中年危機,可惜走錯了販毒的路


他們經常會說:“參加工作多年之后,我其實也意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但是我已經沿著錯誤的職業方向走了很久了,即使發現自己走錯了,現在回頭也難了。既然已經這樣了,我還有做職業規劃的必要嗎?”

筆者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職業咨詢中所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在職業選擇之初,由于受到個人經驗和閱歷所限,也缺乏職業規劃方面的引導,造成了很多人在職業發展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和問題。

對于很多已經在職場上工作多年的人來說,很多方面已經開始定型,個人發展的空間是比較有限的。

但是,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不可能重新回到起點。

現實中可以考慮的是如何在現有的階段和條件下,做一些積極的改善和提高,這也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如果我們確實因為工作時間太久,在職業上的發展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可行的方法是在本職工作以外,尋求各種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者業余工作生活,來彌補在職業上無法發揮潛在能力的遺憾,這其實也體現了對自己人生的一種積極主動選擇的態度。

年紀大了更應該樂呵樂呵


除了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豐富業余生活之外,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品味,多肯定自己以往的經歷、多體驗生命的美好,也是另外一個思想層次的心理滿足。

年輕的時候,受現實生活壓力所迫,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精神成長的喜悅,到了現階段,各方面的人生閱歷和經歷多了,對于這種精神體驗的需求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這種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該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人生再總結,對于下一階段的發展再上一個臺階將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筆者認為,如果往更高的一個層次去自我實現的可能,這種職業中后期的發展定位一定要和退休之后的人生規劃高度關聯。

如果把職業中后期的工作時間的一二十年與退休后的二三十年相加,又是一個完整的三四十年規劃,我們怎么可以忽視跨度如此之長的人生時段而不早做規劃呢?

所以,這個階段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職業中后期的職業發展定位與退休后的黃金時期有一個合理的對接,要開始為退休后的個人發展計劃奠定堅實的物質和心理基礎。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個階段又是另外一個自由意志選擇的思考過程,因為這個階段沒有很多現實因素的影響,比如經濟條件、家庭問題、競爭壓力、崗位晉升等,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大部分人已經定型,這些條件已經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所以反而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在這個階段中,可以優先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為導向的職業選擇,既可以是當前職業領域的深入和拓展,也可以是嘗試其他完全不同的工作領域。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例子,在工作期間沒有很大的成就,反而是在退休后做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

這就說明他們在職業的中晚期已經在開始做這方面的準備,退休后又進入了另一個職業生涯的高峰期。

案例

成思危

像中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中晚期規劃案例,在其職業發展早期階段是從事化學專業的工程師,在46歲的時候改換了專業,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工商管理專業,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MBA,之后一直從事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最終成為了“中國風險投資之父”,國際金融論壇(IFF)主席。

通過他在電視訪談節目中的自我成長敘述,發現他之所以能完成這個完美的轉型,一方面是對國家新時期產業轉型的嗅覺靈敏,并結合自身的能力特長和職業興趣找到了共同的契合點。

另一方面,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敢于在人生抉擇的重大關鍵時刻對自己進行智力投資,為今后的人生轉向奠定了理論知識基礎。

最近在網上還看到一篇“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十五天后九大感言”,很多思路和想法與筆者的經驗不謀而合,有種“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其中讓筆者心中引起共鳴,感受最深的是那句:快樂及有意義的人生來自于實現自己心中的愿望,而非外在的掌聲

確實是這樣,有意義的人生是能自由選擇做自己想做的那個自己,做自己想做的那個事,這無關乎他人的判斷,而來自于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召喚。

人生有時真的非常玄妙有趣,有的人注定是天賦早現,有的人注定是大器晚成,這和每個人自身所處的環境、個人條件和命運的不同所造成的結果。

沒有一個放自四海皆準的道理,但是卻有一個共通的持續努力的過程。

這個過程我們會遇到各種挫折、磨難、逆境、寂寞和孤獨,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堅守住那個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不管怎樣都無法舍棄的東西,耐心等待屬于自己的機遇出現。

每個人都有孤獨惆悵迷茫的時候,無論身居何職

大凡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幾乎都逃不出這個規律,人的心態和能力也是在這種內心的煎熬中,獲得長足的進步。往往很多人只看到成功者現在的光彩,而不知道他們在默默堅守中所付出的艱辛。

在筆者長期的職業探索實踐中,內心深深地認同這樣一個道理: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是你邁出下一步的方向。

很多人確實有各種現實的環境問題所制約,不得不做出非自我意愿的選擇。

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變得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但是抱怨并不能解決問題,而只能使接下來的狀況更糟糕。

“人不能改變環境,只能改變自己”,問題的關鍵是在當下面向未來邁出正確的第一步,只要開始決定做出一些改變,那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果因為受到長期慣性思維的影響和局限,不愿意做出任何改變,那職業發展才是真正走入了死胡同。

這取決于每個人的自我認識和心態,抱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做到既不拋棄自己的人生職業理想,也不放棄自我探究實踐的努力。


編者心得

在這里,筆者想與大家分享在閱讀楊潤根先生的《發現論語》一書的讀書心得體會:

論語——子罕第九章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通常解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出名的話,那也沒什么好懼怕的了。一切都成定局了。

新解:真正應該引起嚴重關注的是一個人的后半生,如果一個人能在他的后半生繼續持續努力的話,那我們怎能預先知道他將來的歲月會比不上其過去默默無聞的那些日子呢?因此縱然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仍然默默無聞,那也沒必要為此而擔心害怕,如果他能夠繼續不斷努力的話。

當筆者看到了這樣的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解釋,內心是深深認同并引起共鳴的。

在筆者的職業發展道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也經歷過很多的挫折和磨難,工作多年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道路,甚至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會產生過想放棄努力的想法。

當意識中有了這個念頭,內心的反應是非常激烈的,渾身感到肌肉緊繃,四肢無力,心跳加速。

在那個時刻,筆者意識到自己的內心在以他的方式提醒自己,不要輕言放棄,再耐心堅持一些時間,自然會有轉機。

之后的結果確實證明了,機遇一定會在人生最艱難、最迷茫的時候像遠方的光明一樣顯現。

所以,“放棄是容易的,堅持卻是艱難的”。

每每想起過去的往事,在冥冥之中,心中總感覺也許是上天命運的安排,或者是內心始終不甘心的那種不可遏制的自我改變的沖動意愿,讓筆者能堅持到現在,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職業和人生道路。

所以,如果要筆者對人生的意義做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默默地堅守住自己內心那個真正想要的東西,并心甘情愿地為之付出持久的努力。

希望文章對你們有幫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職業境況 中國職業規劃師前景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每個人都需要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已經工作的員工經常被職業困惑包圍...
    豆豆糖果閱讀 3,279評論 1 38
  • 生涯規劃學習培訓結束了,為了更好的記憶,讓所學盡快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盡快為我所用,把內容梳理總結,同時也是參考網絡、...
    星語月閱讀 8,720評論 0 39
  • “有沒必要做十年以上的職業規劃?”這樣一個觀點不僅僅是筆者所碰到的很多職場人士的想法,讓筆者驚訝的是,甚至還是不少...
    通識智庫閱讀 2,594評論 1 11
  • 走什么,也不能走邪道;短什么,也不能短智慧;少什么,也不能少自信;松什么,也不能松斗志;錯什么,也不能錯機會;缺什...
    安城煙柳舊人殤閱讀 227評論 0 0
  • 最近兩天醒來都已過了5點,讀一會就到起來的時間,回籠覺睡不成。今天只讀了一章,團隊迷思,可以作為小組合作角色設定的...
    綠百合閱讀 15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