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都愛講這么一句話: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接受這個觀點前,不妨先來想想為什么。
01 不懂裝懂
對這句話頗有感慨的人,在很多情況下,道理不是真的懂。我們對知識的認知有三個層次:了解、理解、掌握。我們對絕大多數道理的認識,其實都停留在“了解”。所以你所說的懂,很可能只是你以為自己懂。
“知易行難”這個詞放到今天已經不再適用了,因為“知”其實也沒有多容易呀……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然而,一旦出現一個貌似很好的機會,我們會不會又不顧自身積累,飛蛾撲火般的去“搶”這個機會呢?比如,最近的雄安新區,你是不是想著來買套房,又苦于手頭沒有預備資金?再比如,微信小程序剛出來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著自己做出一款小程序,不管之前有沒有學過編程相關的知識?不管之前有沒有積累,只要見到一個機會,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抓住它”。
怎樣才算真正懂得一個道理?讓它融入你的思維方式,改變你的行動。
如果你聽過一個道理,但卻沒有在思維和行動上表現出它的影子,那只能說明你根本不認為這個道理對你有用。
沒有在心里認可的道理,就不要說懂它。
它冤枉啊!
02 不會辨別
一方面,不會辨別道理的真偽。
有些道理,表面看上去可能無比正確,但它其實是個“偽道理”。比如,愛迪生說了“天才是1%的靈感+99%的汗水”,但聰明的中國人非要在后面補一句“但是那1%的靈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還聲稱這才是愛迪生的原意。我們自然會傾向于相信“完整版”,不管它有沒有經過考證。其實人家愛迪生原話是: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完全沒有1%靈感更重要的意思嘛。但中國人加上的那半句很可能會讓一個原本相信努力的人轉念相信“先天因素才起決定作用”。你看,一個真正的道理,添枝加葉后,就會變成一個偽道理。
另一方面,不會辨別道理與自身的匹配程度。
那些正確的道理,也是有使用條件的。比如,“能用錢解決的事,就別浪費時間”。這句話,放在那些時間很值錢的人身上當然是適合的,如果我一小時能賺300塊,那為什么要花一個小時排隊買便宜貨,只為省那30塊?但是,如果我一小時只能賺10塊,并且這一小時也不會對未來產生什么積極影響,那最好還是乖乖排隊吧。
所以,我們在接受一個道理前,有兩點工作是必需的:鑒別真偽、篩選。
鑒別真偽,看看它是否符合客觀規律。那些關于星座、占卜、彩票預測的所謂“道理”,它的依據站得住腳嗎?“速讀”的技巧又是否是我們大腦所需要的呢?
篩選適合自己的道理,關注它的前提假設。王健林說“先定一個小目標”,前提假設是人家有能力賺到這么些錢,所以“小目標”對他來說是適合的,但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顯然不合適。“能用錢解決的事,就別浪費時間”這句話的前提假設是你的時間價值至少要比花掉的那些錢還高,否則它就根本不適合你。
**03 缺乏行動 **
辨別出正確且符合自身情況的道理,又將它牢記于心。這時,如果生活還沒有改善,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行動。
人人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但真正好好學習的人只占少數,甚至是極少數。有很多常見且正確的道理,人們就是不愿意照做。
**聽過很多大道理,不如試著做一做。 **
有人說,我照著做過了呀,但就是沒啥改變嘛!
嗯,我也經歷過。
曾經我想讀原版書,但苦于詞匯量不足,拿起書來就是讀不懂。有一天我買了一套“外交官教你背單詞”的課,里面教的方法真的是有理有據,絕對算得上是正確的道理。照著做了十多天,感覺自己簡直要進化了!于是信心滿滿地又翻開原版書,一口氣看完了長達三行的句子,還是不懂。
有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為什么道理正確,也符合自己,而且做了,卻看似沒有改變呢?
缺乏長期、大量的重復。
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急于求成。所以人人都喜歡那種“30天精通xxx”的書籍或課程。而那些真正符合客觀規律的道理或方法,往往是循序漸進的。如果你認定這個道理是符合自己且正確的,那就照著做吧,前期的進步很可能是不明顯的,但經過時間的積累,量變引發質變之時,你會看到自己行動的成果。
聽過很多大道理,真的可以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