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兒剛上幼兒園小班,報到前的家長會,老師布置了正式入學時需帶來的文具和手工用品,比如橡皮泥、水彩筆一類。
有個叫杉杉的小女孩的爸爸很熱情,老師剛布置下來,他就對周圍的家長說,他家附近就是文具商城,老師布置的東西他通通能搞定,不想跑腿的家長可以全權交給他,由他代買。
有幾個家長有點感興趣,過去問了幾句,大部分家長只是看了看就離開了。
后來老師建了班級群,一些家長開始討論在哪兒可以買到老師要求準備的東西。杉杉的爸爸再次提出了可以幫大伙代買,還說買得多的話,他去跟店家談,價格上可以很優惠。
這下不少家長有了興趣,紛紛在群里表示,希望杉杉的爸爸給代買。
杉杉爸一口答應下來,接下來的兩天,他不停給大家發各類文具樣式,讓大家做選擇。等所有人都選定通過之后,一個個開始報價,把商品的標價和他最后談定的價格對比著發給大家看。
所有都敲定之后,杉杉爸一下訂購了三十幾份。最后他把店家給開的收據和清單拍到群里給大家看,讓大家監督。
這樣一通下來,微信里聊天記錄好幾百條,我只是隨便翻翻就已經暈了。不禁在心里感嘆杉杉爸爸的熱心腸,攬下了這么費心勞神的事兒。
到了老師約定帶文具的那一天,杉杉爸拍了張他裝貨上車的照片,好家伙,摩托車的前后結結實實地綁了三個大紙箱。
家長們陸陸續續趕到學校的時候,杉杉爸早就等在教室了。一旁的老師說,大家可得好好感謝杉杉的爸爸,一個人把這些箱子運到三樓,很辛苦,來,咱們給杉杉爸爸鼓鼓掌吧。
記得當時教室里正亂成一鍋粥,有孩子有家長,鬧哄哄的,老師扯著嗓子說了這些話之后,零零星星有掌聲響起,家長們有的在跟孩子說話,有的在找孩子的床鋪,總之各有各的忙碌。
杉杉爸守在箱子旁邊等著一個個的家長去領文具。有的家長領了之后現場給付了現金,有的說沒帶錢回頭微信發紅包給他。杉杉爸一概很客氣地說,沒事兒,回頭再說,不著急。
我在前一天已經把文具的錢轉給了他,領文具的時候在一片嘈雜聲中我特意扯著嗓子喊,謝謝,真是辛苦你了啊。
說實在的,這位杉杉的爸爸為了這件事兒,真可謂盡善盡美、鞠躬盡瘁了。這些天微信群里感謝的呼聲也很強烈,我想今日文具得以順利發放,大家應該都可以皆大歡喜了。
沒想到,這還只是開始而已。
文具發放的當天晚上,就有家長在群里發出疑問,說我家拿的包裹里面怎么沒有卡紙啊。
杉杉爸立馬回應說,有的啊,他都檢查過,白色的那本就是。
那位家長估計去找了,半天不說話。
又有人跳出來說,水彩筆怎么是18色的,怎么不買24色的。
杉杉爸解釋說,他是根據老師在家長會上的要求買的,老師說18色就可以了。
很快就又有家長冒出來,說感覺膠水的質量不太好啊,白板筆的牌子有點雜啊。
杉杉爸一一解釋著。
我突然覺得怪怪的。明明是幫大家忙的人,怎么一轉眼就變成被大家挑刺的人了。
家長們明明是最大的受益者,怎么得了便宜還賣乖呢。
大家似乎都是健忘而又麻木的,前面還感恩戴德的,后面立馬就跳出來質疑了。
而助人為樂似乎也是要講究個度的,利他主義太明顯,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稍有差池反而開始較真起來。
這似乎是個問題。
(2)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則新聞,某男歌星長期資助貧困大學生,后來自己患病,便停止了資助,反而需要借錢給自己治病。
結果資助一停止便引起了被資助對象的不滿,紛紛指責你怎么突然之間不給我們打錢了,你不給錢讓我們怎么活,你既然是演員肯定掙了很多錢,怎么可能連自己治病的錢都沒有,我們不信。
印象中那位男歌星后來因病去世了,他的資助對象并未因此而感激他,緬懷他,把他當成再生父母般供奉著,反而僅僅是懊惱失去了這么一個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
還有一位長期資助200多名貧困學生的教授,在長期的無私的資助過程中,這200多人中的絕大部分都只是被動地接受,從未試圖與他聯系表達點什么,據說逢年過節給他發短信的也只有四五人而已。
其中一個受教授資助的貧困學生在工作之后還向教授借過一次錢,結果借完之后便一去不回、杳無音信了。
這樣看來,感恩圖報的人真的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得多。
其實,我們并不鼓吹所謂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也并非暗示我今天贈了你一束花,明天你至少得還我一棵草。
我們不需要報答,不代表我們不需要感謝和感激。
有多少人能拍著胸脯說,我幫助別人完全是無私的,無私到連一點心理上的回饋都不需要,你冷漠而又坦然地接受我的饋贈絲毫不會在我的心里形成一點漣漪,哪怕哪天你背信棄義,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決然離去,甚至在背后捅上一刀我也毫無感覺。
有誰能打包票自己已經“無私”到了這等地步呢?
說到底,幫助別人,就算不圖物質上的回報,精神上的滿足總歸還是要的。
我幫助你,就算不需要等額的回報,還是希望你能記得我,發自內心地認可我的。另外,假如我幫你渡了河,還希望你不要嫌棄我用的是小漁船而不是你想要的游輪。
如今看來,助人之后僅僅是想得到這點心理上的滿足也似乎很難了。
(3)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抱怨,說親戚跟她借錢,她很想幫忙但恰巧最近手頭吃緊,拿不出那么多。
而她又是老家所有親朋好友里混得最好的孩子,一直被親戚們奉為弟弟妹妹們學習的典范,直接跟親戚說沒有估計完全不會被相信。
于是她咬牙腆著臉皮花了幾天的工夫,問同事借了一些錢,湊了親戚要的數給送過去。
哪知親戚非但不領情,拿了錢之后,還在背后悄悄跟別的親戚議論,說她在外面混那么好,老家的親戚找她幫忙卻一點都不爽快,態度不熱情,還磨磨蹭蹭。
她從偶然的途徑知道親戚的議論,感覺兜頭一盆涼水從頭灌到腳。自己竭盡全力地幫忙,費盡心思地顧及周全,結果還是得了個里外不是人。
什么時候幫人忙要求已經那么高了,不僅講究產品質量,還得注重服務態度,找人幫忙的成了大爺,幫人忙的反而要賠著笑臉。
對于這種事,我建議那位朋友再次見到那個親戚時,一定要有意無意地提到自己目前的經濟困境,提到自己借給她的錢也是千方百計借來的。
你得讓他知道你的辛苦,你的不容易,并且,你得讓他明白,借他錢是你的仁義,不借也是你的權利。
畢竟,憑什么讓我做無名英雄,我乃一介凡人,遠不能普渡眾生,想讓我幫忙,至少得讓我心里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