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讀已掌握,所以讓我聯想到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所想所思所感分享給大家。
? ? ? ?真正的聆聽并不是單純的聽下去,而是在互動中巧妙的鼓勵對方說下去
1.善用反饋
? ? 反饋分為:無聲回應和有聲回應
? ? 無聲回應,如:點頭或凝視對方
? ? 有聲回應。如:對;沒錯;后來呢?哇瑟,太棒了;哦,原來如此;真的假的;即使是一聲嗯嗯都表示我在聽你說話
? ? ?【誤區】別輕易說:我明白你的感受等
? ? ? 這種心理被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的華人心理咨詢專家岳曉東叫做同感泡沫。“同感泡沫的例子如:過多地說‘我理解你’,‘我相信你’,‘你真不好受’之類的話” ? 但在對方立場上會覺得你怎么能這么理解?你真的明白嗎?對我的同情也太廉價了吧!…
? ? ? 【例子】當我的朋友小美在描述她在異鄉的孤獨感時,我迫不及待地插嘴說,‘是啊,你一定感覺很不舒服,’而當小美在講述沒有人能理解她現在的處境時,我又插嘴說‘對呀,你一定感覺很不開心,’
? ? ?大家知道我這么說有什么問題嗎?
? ? ?“小美此時說話,實際上是在說給自己聽的,我不需做太多的反饋。”
? ? ? 那大家現在想問了,那該怎么說呢?
? ? ? 其實,我根本不需說什么,我只要點點頭,或是長嗯一聲就可以了,而且用不著每間隔幾句話就插一句‘你一定感覺怎么怎么’之類的話。同感并非一定是言語性的,它也可以是非言語性的,甚至是一份真誠的聆聽就夠了。
? ? ? ?用岳曉東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小美是不會反感我說過的話的,畢竟我沒有說錯話。但同感交流的藝術在于不說錯話不等于我就說對話了,這就如同不輸并不等于贏,它是一樣的道理。我是說了不少的同感的話語,但說多了就泡沫化了,說了等于白說,甚至還不如不說的好。
? ? 【總結】同感的話說多了就是在制造同感泡沫,所以寧肯不說話也不要說錯話
? 2.適時重復
? ? ? ?有時候對方一段話說完,而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話來反饋,就僵在那里,往往會更尷尬,這種情況下最簡單的搭腔技巧就是歸納那一方的重點,重復一遍,再加上簡單的反饋,這很容易就覺得被對方肯定,“我講得東西你確實都聽進去了”
? ? ? ? ? ?【例子】比如有朋友高興地說"我升職當經理了",這時候,我說:“哦~升職當經理了,恭喜恭喜啊”。若是我搞錯了,說成"你嗎?"等類似的話,我們之間談話的氣氛就會一下子變了,對方還以為我是有意諷刺他。
? ? ? ? 【總結】 一個好的傾聽者,即便對對方的話題不感興趣,也會不時地重復對方話中的關鍵詞,這樣對方就會覺得面前的人是在認真地聽,并且對自己的談話感興趣。那么對方會對你的好感就會加深一步哦。
3.尋找共鳴。
? ? 【例子】一個上司和下屬聊天,上司問:“你喜歡喝酒嗎?我挺喜歡喝啤酒的”如果下屬就回答四個字“我不喜歡”,那這交談就尷尬了,因為下屬并沒有提供進一步互動的平臺,如果下屬回答“我不大喜歡喝酒了,但我更喜歡喝果汁,不過您喜歡喝啤酒的話那您通常喜歡喝什么牌子的呢”,這個顯然比第一種回答要強,因為他接下上司的話題,但可惜的是下屬對這個話題并沒有什么體驗,畢竟他也不喜歡喝啤酒,肯定也不熟悉啤酒的品牌,這個時候呀,上司就算回答了他的問題也很難聊到一塊去其實啊,下屬可以考慮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您喝啤酒的時候配什么吃的呢”,如果上司回答:“炸雞”,那就正中下懷,你可以馬上搭腔“哎呀,我超喜歡吃炸雞的你喜歡吃哪家店的?”如此以來,話題順利向啤酒轉向炸雞,兩個人都對此有體驗,也就找到了共鳴。
? ? ?【總結】當然了現實當中的對話往往沒有那么簡單,需要傾聽者努力去嘗試不同的方向來來構建共鳴,但不管怎么樣千萬不要刻意迎合對方來代替積極迎合共鳴。明明對啤酒沒有興趣,還要假裝喜歡,不僅裝得辛苦,還容易被看穿,讓對方看清自己,實在是沒有必要。
? ? ?熟練運用這三個技巧,在對話中鼓勵對方說下去,讓對方說得痛快,相信就會給對方留下比較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