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放開以后,有二寶的家庭遇到了新的挑戰,老二出生以后,老大變得難帶了,爸爸媽媽們期待這些新手哥哥姐姐手足情深,對弟弟妹妹能夠關愛有加,可是他們不但做不到,還經常無理取鬧。
比如:不好好吃飯,總是要媽媽抱,甚至大哭大鬧著不去幼兒園,并且總是強調這是我的媽媽,總之各種作,各種不配合。
也有許多家長問我,帶著四個孩子你是如何去分配你的愛的?
關于關于如何分配愛這個話題,我想先分享一個小故事。在我們家老三老四出生后,老大老二也因為被忽視而出現以上的一些行為“問題”。很顯然,自從兩個弟弟出生后,家里所有人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兩個小子感受到自己被忽視了!在用各種各樣的“行為”來抗議,似乎就在說:“我也需要愛和關注,你們看得到我嗎?”。
作為媽媽的我來說,當然還是能夠很敏銳的發現孩子的變化。于是在一天晚上弟弟睡后,我買來六根蠟燭。跟老大老二說媽媽要跟他們說個故事!隨后帶著孩子們來到桌子旁。
首先點燃兩根蠟燭,跟兒子說:“寶貝,這兩根蠟燭代表爸爸和媽媽。”兒子好奇地問說:“那我們在哪呢?” 我又拿出兩個蠟燭,分別點燃,然后對他們說:“你看,大寶小寶在這!爸爸和媽媽相愛后就有了大寶和小寶, 但是你看,爸爸媽媽的愛有沒有因為大寶小寶的到來而變得更少了呢?” 兒子看著蠟燭搖搖頭說:“沒有”。我又拿出兩支蠟燭,分別點燃放在邊上。對兒子說:“你看,后來爸爸和媽媽又有了兩個小弟弟,那寶貝再看看爸爸媽媽得愛有沒有變少? 爸爸媽媽對大寶小寶的愛有沒有變少呢?” 兒子回答說:“沒有”。我又看著兩個寶貝說:“不但沒有,還因為有了你們和弟弟,我們這個家變得更溫暖了!”
通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兒子知道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不會因為孩子的多少而發生變化!
我們可以透過老大來嘗試解讀行為背后的信念。
從出生起,孩子在和周圍人環境的互動中作出決定,我是誰?我是好的還是壞的?我是有能力的還是無能的?我周圍的世界是怎樣的?看我的人是友善的呢還是惡意的?我的環境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基于這些方面的認知,讓我該怎么做才能夠活下去,還是說能夠發揮我最大的潛能,有求發展的模式來應對世界呢?
在成長過程中的這些決定,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生活目標,面對這種模式我們把它叫做私人邏輯,也就仿佛是我們每個人都戴著一個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鏡
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所發生的作出怎樣的解讀,這就是私人邏輯。
那私人邏輯是如何形成的呢?
可以想象在你面前有一個圓圈,在圓圈的四個方位寫著,感知,詮釋,信念,行為。
當老二來了的時候。老大的世界里通過這四個:感知,詮釋,信念,行為的循環,形成了怎樣的一個信念。比如我的大雙4歲以前,是家里也是整個家族里唯一的一對雙胞胎,萬千寵愛于一身,突然有一天爸爸媽媽又帶回了兩個小嬰兒,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跟孩子溝通商量好,或者也沒有讓孩子參與其中來了,這個時候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想,孩子感知到了什么?
是不是媽媽的時間都被小寶寶給占去了,親戚們來家里先看小寶寶而不是我,禮物也都是帶給小寶寶的不是我的。如果換成是四歲的你,你會對這一切做出什么解釋呢?——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小家伙他什么都不會,估計不會玩玩具,而且吃喝拉撒睡,全都要媽媽幫,就這樣把媽媽給搶跑了,那么此時此刻孩子的信念又是什么呢?
“嗯,我什么都不會才能得到關注,只有當我得到特別關注的時候,我才有歸屬和價值感!”至于這樣的解釋和信念也就是行為背后的信念。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以下這樣的情況
“我不要吃飯”
“我也要媽媽喂”
“我要媽媽抱,我要和媽媽睡”
還有的孩子可能本來已經有能力照顧自己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經常性的孩子出現尿褲子的行為。
做父母的,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通常會怎么做呢?也許是責罵,也許是替他做了就去幫助他了,因為確實我們得照顧她。
那此時孩子感知到什么呢?——哈哈,爸爸媽媽回來了,我的這個解釋可能是有道理的。
于是就又強化了孩子剛剛的解釋和信念,就像這樣一次又一次通過剛才我們所說的感知,詮釋,信念,決定這樣一個循環,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私人邏輯。
在《正面管教》中關注行為背后的信念,也就是看見這副我們帶著的眼鏡——私人邏輯,而不僅僅是糾結于改變孩子的行為。
回到前面老大的例子,如果媽媽能夠理解在孩子背后的這些系列,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我們可以請老大來幫忙,讓他參與傳遞愛的信息,和老大共度特別時光。同時,對于我的兩個大兒子,我從吝嗇對他們的稱贊!經常會把“有你這樣的哥哥真幸福!”掛在嘴邊。在親戚朋友面前,每當有人問及帶著四個是否辛苦或者難不難帶時,我常常當著兩個老大的面對大家說:“多虧有我們家兩個哥哥幫忙,他們照顧弟弟可細心了,對弟弟疼愛有加,也會幫著一起分擔家務,讓我帶著四個孩子也不覺得累,主要哥哥做了很多,在這個家里起著重要的作用!” 每次哥哥聽到后都覺得特別有價值感!還有我們之前分享的一個蠟燭演示,這個演示讓孩子們深切的感受到,愛是不會被分割的,愛會照亮我們的家庭。
當孩子的行為越是令我們感到挑戰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孩子越需要愛的時候,你不要被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所蒙蔽,而是要能夠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幫助孩子以有益的方式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樣我們就多了愛孩子的智慧,方法自然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