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地一所名校發生了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據說,一名高三復讀的學生課間突然在校園的教學樓上縱身一躍 ,如花的生命瞬間逝去。
眾人在議論此事時唏噓不已,為生命之脆弱,為生命之可貴,為學生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輿論中涉及到校園悲劇的原因分析,也頗多歸咎于應試教育的原因,似乎升學壓力是一切校園悲劇的淵源。
很多校園悲劇的發生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但升學的競爭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各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屬于他們需要爭奪的資源,金錢、美女、社會地位……升學的競爭只是其中之一。人生路很長,以后會因應對競爭而碰到的挫折困難也將會很多很多。
學生們所處年齡正是青春煥發、思想活躍的階段,人生觀正在形成,家長老師一定要給予正確引導,人生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跑。要讓學生學會正視包括學業在內的各種競爭,適應乃至習慣這樣的競爭環境,面對失敗將是漫長人生旅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我們可以正視我們自己在職場在股市輸得一塌糊涂,卻不能包容孩子在學習上的一時落后呢?
正確面對群體中個別的差異化,也是我們的社會體系需要改進的一環。孔子早就教導我們說,對待學生要因材施教,2000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在用同一種教材,同一張試卷在考核千千萬萬不同愛好、不同稟賦的學生。換個角度,因材施教也啟發我們,學生也要客觀全面認識自己,我的長處究竟是什么?盡可能揚自己之所長。同時也要正視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極限,承認自已的不足和缺陷。畢競人人都是學霸不是馬克思主義。
俗話說“人貴自知自明”,就是要客觀認識自己,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了解了自己的優勢在哪里,找到適宜自己發展的道路,而不是千軍萬馬過考試成績這個獨木橋。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對升學對高考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參加高考已經不是唯一選項,有選擇出國留學的,有選擇讀技工學校的,有選擇退學創業的,等等。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給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無數的可能性,例如微博、簡書就是這樣的平臺。
反觀我們的社會,也需要為人才成長拓寬更多通道,倡導“行行出狀元多元化”的人才價值觀。古代是自然經濟,社會分工少,價值評價標準單一,文人只有科舉一路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社會的唯一標準,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也。現代社會則未必,在這多元化的社會里,每一行業都有人才成長的通道,如果死盯著讀書成績未免迂腐。有無數的例子可以說明讀書并不是唯一出路,商界如李嘉誠,學界如饒宗頤,不勝枚舉。甚至只會露露小臉蛋的網紅們,都可以掙的盆滿缽滿。
道理都很淺顯,關鍵是大量普通人還是要走普通的人才培養之路,因此人才選拔機制的設計尤為關鍵。說實在的,盡管高考被百般詬病,但你不得不承認,它是目前最公平、最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有無數的人才通過高考被發掘,有無數的人才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所以高考將會一直是學生們必須跨越的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
面對這個教育制度日趨僵化,社會現實又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當下,我要深情祝福:親愛的孩子!勇敢地接受學業上的殘酷競爭吧,即使失敗了,還有廣闊的天地可以證明你的價值。我們,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