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由想象構建的社會
標致汽車大家都應該知道,它是歐洲一個歷史悠久的汽車制造跨國企業,目前全球企業員工人數超過20萬人,且多半互不相識。作者在開篇就提出來了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大型的跨國公司,是真實存在的嗎?
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或許你會脫口而出「廢話當然存在」,畢竟那么大一個公司,那么多人,你說他是不存在的怎么可能。可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如果有一天標志破產,公司被迫解散,雖然公司的廠房、生產線、員工與汽車仍然存在,但標志公司就這樣憑空消失了。你有沒有發現,事實上標志公司本身和這個真實世界并沒有實質性的連系。它甚至連空氣的比不上。它就是一個被虛構出來的存在呀。
為了了解“存在”的意義,我特地去百度百科搜索了一下,它告訴我:
沒有形式就沒有存在,分為''物質形式''存在與''邏輯形式''存在,虛幻事物不真實存在。
按照這種說法,標志公司就屬于虛幻事物,并不真實存在。
作者將其稱為“想象的現實”,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這項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響世界。
錢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想象的現實。
打開你的錢包,看看里面那被稱之為“錢”的家伙,仔細看看,它有什么特別?不過就是一張紙而已嘛!可就是這張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紙,能夠幫你換來真正的糧食和飲用水。
而尤其是現在進入信息化社會,我們辛苦工作一個月以后,甚至連幾張彩色的紙都見不到,只有通過手機收到一條帶有數字的短信。
為什么我們愿意用辛苦的工作,來換取這幾張彩色的紙或是手機上的數字呢?
甚至在毫無用途的數字,在你想要買東西的時候,展示了它巨大的用處。嗶的一下,數字減少了,東西到手了。
人們之所以愿意如此,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這個集體的想象。我們都認可這種想象,認為這些數字能夠為我們換來車子房子,那么即使你所擁有的財富只不過是手機上的數字,是一連串的代碼,是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甚至不真實存在的東西,但只要所有人都認可他的價值,它就是有價值的。
金錢本身并沒有任何意義,它的價值只存在于我們共同的想象之中。
02可怕的現實
那么上升一個級別,我們的社會秩序是不是也是想象的事實呢?很顯然是的。
作者在書中舉了兩個最有名的虛擬故事:一個是《漢莫拉比寶典》,一個是美國的《獨立宣言》。
《漢莫拉比寶典》將所有人類分成男女兩種性別,以及上等人、平民和奴隸三種階級,小孩并不是獨立的人,而是父母的財產。例如一個上等人殺了另一個上等人的女兒,懲罰就是把兇手的女兒也給殺了。
這個現在看起來無比荒唐的制度,可在當時的巴比倫人眼里看來,卻是公正無比,一點毛病都沒有。
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其實也是一樣的。皇帝是天子,身份靠世襲,因為他們全家都是上天派來管理人間的,比其他所有人的身份都高貴。這個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里都被默認的定律,現在拿出來看實在是荒謬,當時難道真的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問問,上天是誰嗎?
說回現代,現代普遍認可的一種社會規則是平等與自由,這是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宣言》發布后被廣泛流傳并接受的。《獨立宣言》宣告自己是普遍和永恒的正義原則。它主張: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也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但自由和平等是真實存在的嗎?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觀點——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后,全球人民逐漸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價值觀。然而這兩者根本就互相抵觸!想要確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比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響所有人的平等。
試想一下在我們周圍,有的人含著金湯匙出生,天生就是個富二代,而有的人出生貧寒,可能努力一輩子才能獲得相對富裕的生活。平等嗎?并不平等。如果硬是要追求平等的話是不是就得讓富人把他辛苦賺來的錢分享給窮人,手牽手共同邁向美好的明天?可這樣一來是不是就違反了富人自由支配自己財富的權利?我想用我賺的錢來讓我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可你憑什么讓我把錢分給游手好閑的窮光蛋?
再丟一個科學的例子來佐證一下——從你出生的那一刻你的DNA就決定了你這個世界絕不可能平等。就是有人更聰明,就是有人身體素質更好,就是有人更有才華。這是DNA決定的,沒人來改變。
平等?自由?不存在的!
03自以為是的人類
我主張,人類是這個世界上最自以為是的物種。
不接受反駁。
人類自以為善良,實則滿手鮮血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歷史,那一定是紅色。
從古至今,人類每一次疆域的拓展、每一次的科技的進步,都是踏著其他人/生物的尸體走過來的。當人類首次踏上澳大利亞的時候,當地滿眼都是從未見過的生物。可不過幾千年過去,所有巨大的動物都已消失殆盡。在澳大利亞當時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
在往后看,在認知革命發生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200屬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而等到農業革命的時候,只剩下大約100屬。
人類不僅僅是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下狠手,他們對自己的同類也不會手下留情。
說到基督徒就不免想到在胸前畫著十字、嘴上念著阿門的畫面,基督徒在現代人眼里看來虔誠且善良。可就是這樣一個宗教,在16、17世紀和天主教徒之爭直接導致了十幾萬人喪命。1572年8月23日,強調個人善行的法國天主教徒,襲擊了強調上帝之愛的法國新教徒,不過24小時,基督徒自相殘殺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整個羅馬帝國曾經殺害的基督徒人數。
強調個人善行的教徒們,血洗了自己的同類。請問,善行在哪?
人類自以為聰明,卻一直被操控著
這里我想說一下書中我看到最有意思的一個觀點,我把它稱之為小麥理論。
在農業革命之后,人類就開始靠種植植物為主。感覺像是人類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
作者拿小麥舉例,在1萬年前,小麥不過是許多野草當中的一種。但就在短短1000年以內,小麥突然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全球許多地方的人類都開始種植起小麥。小麥這根野草突然翻身農奴把歌唱,享受著至高無上的待遇。小麥不喜歡大石頭,于是人類把田里的石頭一點點撿起來丟出去,腰酸背痛也心甘情愿。小麥不喜歡與其他植物分享空間、水和養分,于是人類天天頂著烈日在田里除草。小麥很脆弱,討厭蟲子,于是人類還得幫忙驅蟲。人類偶爾還要擔任保鏢的職責,來幫小麥驅蝗蟲防兔子,最后小麥容易渴,所以人類得想法設法把水引到田地。
所以到底是小麥在為我們服務,還是我們在為小麥服務?是我們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我們?
(我回頭看了看躺在我背后的狗,不禁陷入了沉思——究竟它是我的寵物,還是我是它的奴隸?……這個問題我得好好思考一下了……)
04關于未來
數十億年以來,整個地球生態的變化都是自然的選擇,可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讓自然選擇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人類妄圖改變自然規律,最終結果也許就是走向毀滅。
作者認為有三種方式可能讓智慧設計取代自然選擇: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和無機生命工程。
生物工程說穿了就是基因改造,人類已經在許多動物身上做了實驗,“創造”出了許多不倫不類的怪物,
仿生工程就是結合有機和無機,創造出“生化人”。不要覺得看到“生化人”三個字就像是在看科幻片,其實在我們生活周圍就已經有很多“生化人”。助聽器有時就被稱為“生化耳”,幫助聾人感知到外界的聲音。還有可以通過大腦直接操控的“生化手”,雖然它能做的事情遠遠少于正常的人類手臂,但處理一般日常生活綽綽有余。
最后一個就是無機生命工程。想象一下假如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整個大腦備份到電腦硬盤上,再用電腦來讀取運作,那么電腦是否就能像智人一樣思考了呢?電腦算是有生命了嗎?
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但“生化腦”這個東西卻已經存在了。過去我們要記住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一堆數據,我們必須要靠大腦去記憶。而如今,我們只需要隨手轉存到各種APP筆記中,想要讀取的時候就調出來,不僅方便,還更準確,甚至不會出現記憶偏差。那么這些APP,是不是就算我們的外接大腦呢?
當然,關于未來更多的內容也許在作者的另一本書《未來簡史》里有提到,但本大嬸還沒看。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選擇自己買這本書來看,也可以等著大嬸我找時間帶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