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代,在這個鼓吹創意,藝術的時代,人們的認知觀念中,認為設計過程更應該是藝術,是感性。人們傾向于把設計家定位為藝術家。把產品設計過程,定義為設計者直覺、藝術、美的表達過程。那么反思,該如何進行產品設計?
首先明確定義,什么是產品設計?即指代物質(虛擬)實體的創造。這些物質實體為適應其功能而提現出新的實際秩序、組織和形式。
** 如果讓你設計一個茶壺,你會如何設計? **
在傳統的茶壺定義過程中,并沒有一個規范化的定義,但是我們對茶壺這個詞聯想到的產品形態會受限于是我們的認知經驗。首先我們不能被茶壺這個文化中的概念局限住自己的思維,“茶壺”這樣的概念是一種概括問題、簡化思考的簡明手段,概念在我們的文化中逐漸變成了一種范式,而我們設計的過程很容易將這種范式錯當成一種標準。它從最初的一個簡化思考的手段,變成了我們的成見。
我們把世界分成形式與環境兩部分,設計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形式,使其試圖與外界環境達到完美的契合。所以什么是完美的設計?完美的設計便是:形式是環境的事實,環境是形式的事實。
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好一個與環境完美契合的茶壺呢?
一種方式是我們將茶壺這種形式,所對應的環境要求都羅列出來,然后形式便是環境的補集。但是我們想想就知道,我們是無法將所有的環境要求都列在一個表上的。比如我們我們要描述茶壺的提手要方便抓取,除了我們基本的形狀、大小、材料之外,我們還應該列出出把手的重力,密度,電荷數,黏度、硬度等等。但是我們無法列出所有環境的要求,能夠使之成為一個茶壺把手的全部性質。
所以,我們采用另外一種方法,確定產品的設計過程是一個消除設計的形式與環境之間矛盾的過程,** 設計的目的不是使之更符合,而是使之更沒有不符合。**
在傳統的茶壺演變史中,茶壺的傳統形式可能幾個世紀都保持不變,包含著形式的穩定性。只有在現存形式中出現了要求改變或者明顯的刺激時,產品的設計者才會試圖調整產品的形式來適應變化的環境。這樣的每一次工匠的細小調整,都為了消除局部的矛盾,而整個形式在結構上始終是穩定的。或者可以說是,產品的形式借工匠之手緩慢的進化。
在過去的時代,環境變化緩慢,所以形式有較長的時間來消除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環境給形式留下了充足的時間來適應變化。而當代,環境的變化日異月殊,形式不斷的調整,試圖匹配與環境之間的契合,但是依舊無法追趕上環境變化的腳步。
所以當今的產品設計,依賴工匠之手的進化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環境的需求。人們開始用更加復雜的設計過程來思考形式。所以,產品設計師越來越重要。
設計師中的流行觀念是,設計過程依靠自己的直覺,遠離邏輯,認為數字很冰冷、真正的藝術是一種感性美,習慣用直覺來決策,拒絕在設計過程中引入邏輯。但是現在的環境下,產品設計師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嚴重超過了人的極限認知能力,需要做的決定數量也與當日工匠所做的決策數量不可同日而語。
** 產品的設計過程是一個重擔。**直覺所能應用的領域不斷窄化,并且無法僅僅靠直覺去解決更為復雜的系統問題,比如設計一個城市。
知名建筑設計師Christopher Alexander說:「這個時代強烈需要能夠綜合把握實際世界的組織的設計師,但真正的工作卻不得不交給天分不高的工程師,因為設計師把他們的天分隱藏在了毫無責任感的自命不凡之中。」
那么如何做決策呢?如何簡化問題呢?如何用邏輯的方法進行產品設計呢?讓我們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
** 如何設計一個茶壺? **
首先明確茶壺的環境是什么,這個環境的需求是哪些?比如環境中的一個屬性是在高海拔地區,可能形式就需要考慮需要適應高海拔的氣壓影響。另外一個屬性是要能燒水,那么可能有需要加入新的形式考慮因素。明確這個行為的整體,將其分成可控的形式和不可控的環境。我們這里不能因為茶壺的定勢概念陷入語言之網,明確需要的形式是這個環境的互補,而不是茶壺這個概念之物。
茶壺的設計必須使之符合其使用環境,我們首先羅列出設計中的主要困難。(其實這還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茶壺,更為復雜的系統可想而知)
1.它不能太小
2.不能提著燙手
3.不能容易失手掉落
4.不能難以放置在廚房中
5.不能不便往外倒水
6.不能倒不干凈
7.不能讓水很快變涼
8.不 能用太貴的制造材料
9.不能耐不住沸水溫度
10.不能太難以從外面清洗內部
11.不能有不利于機器生產的形狀
12.不能有不宜用價格適宜的金屬來制造的形狀
13.不能要求耗工費時的麻煩裝配方式
14.不能被廚房的蒸汽所腐蝕
15.不能難以消除水垢
16.不能難以往里注水
17.不能在加熱少許水時不經濟
18.不能因為少數人很小的需求就提出一些難以用正常方式生產的特殊形式
19.不能有兒童或殘疾人用來容易出事的復雜的使用方式
20.不能在水要燒干時沒有警報
21.不能在爐上加熱時搖搖晃晃
以上僅僅是21種我們需要考慮的困難,但是拿著這樣的列表我們也只能望洋興嘆,所以需要將問題進行分類簡化。我們將茶壺的形式分成以下子系統,然后將對應的困難歸入相應的內部,以試圖簡化問題(以下僅僅是我的思考,你當然可以有你的分類)。
** 茶壺 **
- 功能
- 安全:2、19、20、21
- 生產:11、12、13+、18
- 使用 :1+、3、4、5、6、7、9、16
- 經濟
- 成本:1-、8、13+、17
- 保養:10、14、15
上面的分類中,我使用了“+-”來表明互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比如"1.它不能太小的要求",會同時和使用與成本相關,彼此之間呈現負相關。"13.不能要求耗工費時的麻煩裝配方式",和生產和成本這兩個子系統都相關,彼此呈現正相關。
下一步設計的問題便是試圖解決各個子系統內部的平衡問題。子系統之間,每個元素所描述的環境因素彼此獨立,所以子系統的解便是所有子元素解的合集。即只要消除了子系統每個環境的不適合描述,便達到了子系統的內部平衡。
之后需要考慮的便是子系統之間的平衡制約問題,考慮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關關系,初步從只知元素確定的集合來確定相關性的適合解決方案,考慮相關關系強弱,矛盾的層級,不斷減小相關矛盾的層級,這里數學上的原理參考爬山算法。
最后求解出了子系統,然后各個子系統的不斷合集,最終就是所求的形式,也即完成了產品設計。這樣的產品設計方法小到茶壺,大到整個城市設計,原理都如出一轍。
最后在送上我改編的Christopher Alexander的一句話:
「一個精心設計的產品不僅很好地適合其環境,還能闡釋其環境是什么,從而弄清它所提供的行為是怎樣的。」
本文主要觀點以及素材來源于《形式綜合論》Christopher Alexander-華中科大出版社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