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馬 ??微信ID:duwuxia-M
自打記事起,就不大喜歡過年。
家里親戚多,那時父親工作和生活里的朋友也多,春節就成了一個交際場。迎來送往,嬉鬧熱絡,假假真真。我總覺得鬧。
不過,過年時最大的好處,就是有紅包收。
說是紅包,其實很少有外面的包裝,大都是紙幣一張。收到時,長輩統一稱之為壓歲錢,說是過年壓歲,來年就會平平安安長大。
印象里,起初好像是10元的。初二一大早,到姥姥家拜年。大姨和大舅準備好了紅包,挨個發。但這錢不好拿。要鞠躬,要煞有介事地說祝福語,有時長輩們還故意臨時加要求,比如唱個歌之類的。生性靦腆的我,總是覺得煎熬,只希望這個環節早早結束,好趕緊拿到紅包。
父親的朋友就不會故意難為。他們進屋后,有的直接掏錢,還有的先問幾句功課,夸贊幾句后再掏錢。也有的人是先跟父親喝酒,酒到酣處開始發錢。
按照慣例,老媽都會出來推擋一番。有時只是象征性推兩下,有時則是使勁推搡,看得人一頭霧水。不過,結局幾乎都一樣,錢塞進了我和哥哥的口袋。或是扔到茶幾上,他們匆忙逃去。
幾年后,紅包漲到了50元、100元。對幼時的我來說,那幾乎就是天文數字。記得小學某個時間段,最大只認識10元面值的鈔票。一天早晨,老媽在桌子壓了一張百元大鈔,后來才知道是準備買紙筆作業本的。
我以為那是1元,拿到學校買了冰棍。老板特意問,是家長給你的零花錢嗎?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結果找回了一大把錢,感覺書包塞得滿滿的!結果,回家就被揍了一頓,從那之后才知道100元是最大的鈔票……
每年春節,一邊走親戚,一邊暗暗記下收到了多少紅包,偷著高興。不過,不管收了多少,紅包最后都會被老媽全部收走,最后象征性地留下10元、20元。
都是老媽提前換好的1元新錢,嶄新锃亮,還散發著一股油墨味。用一張紅紅的紅包袋裝上,壓在抽屜里,沒事就拿出來翻兩眼,卻總也舍不得花。
大約是到了中學,老媽留下的金額漲到了100元。有時全是5毛的新票子,厚厚一疊,摸上去無論手感還是“心感”都舒服。那時學會了在學校門口書店里租武俠小說看,一天5毛錢,紅包里的存儲恰好有了用武之地。
記憶里,春節收到的最大紅包是2000元。當時跟老媽在廚房幫忙,突然進來一個叔叔。閑聊幾句后,他突然掏出厚厚一疊錢,塞到了我手里。昏暗的燈光下,我并沒看清這位叔叔的樣貌,也看不清錢的數目。但直覺告訴我,很多、很多。這次老媽沒有客氣,只是讓我表示感謝。
叔叔走后,老媽直接把錢收走了。我很好奇,問到底是多少,老媽說2000元。我有點呆了——一個新的天文數字啊!“為什么給我這么多?”“這是叔叔做生意從家里借的,不是給你的壓歲錢。”
哎,白歡喜一場。
如今過年,打開手機滿屏都是紅包,雖然搶得熱鬧,卻總是少了幾分實打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