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花鄉茶谷的梅
當然
再早幾天
每一個年份都記得
披上粉色的紗麗
來拜謁你
在雪停得住的地方
有冰澈的碧水
有民國的老屋
有矮矮的毛松岡
還有你
當然
有北風的夜里
你總是把刻骨的痛憶捏在手心
凝結成一粒透明
彌漫暗香的燈
在雪地里閃閃著
江城五月的那聲笛
當然
你始終沒有一句話給我
你也始終未得我一件春衣
就是想做個夢吧
都被顯得格外的奢靡
我只好在你彌漫的暗香中
千次萬次
為你寫幾個字
不作哀吟
只惟紅塵萬丈翠微雪溪
所以
只要聽得見呼喚
我一定跋涉過
荒蓬町畦
來找你
2018-1-7沙月于花鄉茶谷
今曰赴蔡榨花鄉茶谷探梅。梅,在心底里,是那個從沒見過亦不知名字的母親。
沙月朗誦:寫給花鄉茶谷的梅—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MDE2NzE5Mg==.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paction
會后聯詩
曾慶剛:
漢竹輕吟雪上花,沙中月影自芳華。
沙月:
花鄉茶谷詩緣美,梅韻悠悠是我家。
東湖詩社赴花鄉茶谷參加詩會人員合影
鄉人葛緒峰簡評:
? ? ? 2018年元月六號,沙月老師在去往花香茶谷的路上寫下了這首詩,詩人說:“梅在我心底里,是那個從沒見過亦不知名字的母親”。與詩人同臺現場朗誦的還有劉益善老師,他朗誦的詩歌題目是《我的詩歌父親》,并且以此詩紀念他詩歌的引路人曾卓先生。而六號七號正在黃陂花香茶谷舉辦“第二屆曾卓詩歌節◎梅花詩會”。這是武漢市黃陂區曾卓先生的故鄉蔡榨花香茶谷,也是沙月老師很小就離開的故鄉,就像很小就離開的母親一樣。
? ? ? “在雪停得住的地方,有冰澈的碧水”。由于前兩天的雨夾雪以及低溫,花香茶谷的梅枝上都有厚厚的透明的冰晶,而梅花就在這冰凌里開放著,高潔透亮有著蓬勃的生機,而詩人從固態的冰凌里看到的卻是液態的流動的碧水,這就充滿了詩意。更妙的是,“在雪停止的地方”表面是在寫實,但由于雪是白色的,可聯想到祭奠的場景,從而讓人聯想到一種浩大的呼喚,與“冰澈的碧水”放在一起,這何嘗不是對母親的悲止與歌行呢?“有民國的老屋,有矮矮的毛松崗,還有你”,茶谷里的掠影讓我們看到了這梅花的卑微與厚重并存。你去茶谷聞聞那花香,再去看看那矗立的“曾卓詩歌館”,你會瞬間頓悟。茶谷的梅花如此,故鄉的母親如此,劉益善老師的“詩歌父親如此”,天下有情生香的人皆如此。
? ? ? 寒冬冰雪之地,梅枝為骨,蓓蕾為心,冰凌中的花開為痛。詩人說“有北風的夜里,你總是把刻骨的痛憶捏在手心”。我愿意相信,寫下這句詩時,詩人正在遙想母親離開自己兒女前的痛苦努力過程。詩人說梅是“一粒透明”,是“彌漫的燈,在雪地里閃閃著”,是“江城五月的那聲笛”。這幾句詩對梅花做了一連串的比喻,由凝結的冷到燈的光亮到雪地的閃亮到一聲江城五月的笛聲,由暗到明到清脆的笛聲仿佛聽到百鳥朝賀,感念間已經萬朵花開春深似海了。
? ? ? ? 這只是想念的高潮,而終究梅花“沒有一句話給我”,母親當年也沒有給我一句話(走得太早了)。這梅花目前也沒有得到一件春衣(正值深冬),我也沒有給母親一件溫暖的“春衣”。就是做夢也格外奢靡,終究是很難見到母親(因為母親離開太早,腦海里沒有母親的樣子)。所以,詩人選擇了“千次萬次”為梅也為母親寫詩。“不作哀憐”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悲止歌行,“只惟紅塵萬丈翠微雪溪”。一句紅塵萬丈寫盡了人世蒼茫,而“翠微雪溪”意義凝練而深廣。微與前文矮矮的毛松崗對應,翠與前面的碧水對應,而“雪溪”之下,浩嘆已涌動成河,生機無限。這首詩,細節的地方,詩人把語言的古典與現代緊緊的融合在了一起。
? ? ? ? 結尾是自然的抒情,有前文的鋪墊已經呼之欲出了。只是,我想提到第一節的一句話:“披上粉色的紗麗,來拜謁你”,仔細想來,詩人去茶谷看梅想念母親,而她自己也“披上了粉色的紗麗”,也成了一朵花香茶谷的梅花了。這一結論或許會讓詩人意外,卻在情理之中。
? ? ? ? 劉益善老師想到老詩人曾卓想到了“詩歌父親”,沙月老師看梅花想念母親,都在花香茶谷里高聲朗誦他們的心聲。寫著、讀著,他們也成了一朵朵茶谷的梅。其實在那兩天里,還有很多著名詩人,他們都是茶谷里的一朵朵梅,“他們一邊奔跑,一邊開放”(張雋詩句),馨香了走進黃陂詩歌圣地花香茶谷里的每一個人。
? ? ? ? 這人世間美好的循環!這黃陂大地花香茶谷中承前繼后的詩壇傳奇!
? ? ? ? ? ? ? 2018年1月8號
解讀沙月《寫給花鄉茶谷的梅》
?桃元店
《寫給花鄉茶谷的梅》系沙月新作。時值第二屆曾卓詩歌節暨梅花詩會,沙月即席創作并朗誦。
背景
1、蔡榨是沙月的老家。一歲即被離家。十九歲被大哥找回。老屋還在,但是毫無記憶的父母卻皆已亡故。多年前,大哥與姐姐也去世了。
2、花鄉茶谷坐落于蔡榨紅崗山上。
大意
詩人借梅抒發對父母至親的思念。全詩為4個段落。
第一段寫自己每逢4月生日之際的刻骨思念
第二段以己度親,對父母失去幼女之心痛的理解
第三段無從盡孝的女兒只能望天吟詩祭奠
第四段表達對故鄉呼喚回家的感恩
鑒賞
一、水墨詩意
詩人習詩墨,以寫實尚意為本。詩句常常結構成動態的水墨圖景窗口,呈現給讀者一幅幅小小的生活場景。
第一段有兩處場景。其一漢口,桃花盛開,嫣艷如霞光,宛若披在女兒身上的沙麗。其時,詩人剛從天竺國返漢,對于佛國沙麗之妙曼艷麗,印象鮮明。其二蔡榨,民國祖屋,屋前小塘,屋后毛松丘陂,地緣特色分明,似明信片的遠景,而出現在屋前塘邊丘陂下的“你”,則為走入畫面的人物,推出了一個特寫,極其富有張力。讀者可以馳騁出許多鄉愁的想象。兩相遙對,女念母,母思女。桃梅兩地,天地悠悠。
第二段直接用今年花鄉茶谷的冰梅來寓指母親失女之痛。碧海青天夜夜心。畫面很簡潔,只有一盞燈。漫漫長夜,有北風,聽得見風的呼嘯,聽得見松濤滾滾;有孤燈,那是母親思女的痛苦回憶,積淀在歲月里的心燈。母親相信,她的女兒,是能夠明白她的這份悲苦的。閃閃地亮著,亮著的是掛在梅樹枝頭的生離死別之苦戀!
第三段從女兒角度來寫。畫面上一條雪溪在翠幕深微處格外清澈明凈。翠微深處似有點點暈紅的桃。這是叫桃的女兒在給母親寫詩,用山的旖旎寫詩,用水的漣漪寫詩,用花的嫵媚寫詩,用風的婉約寫詩,用以祭奠母親——那個傳說中不幸的美麗女子。
第四段構圖簡潔明快,一目了然:一女子跋涉于荒蓬町畦之中,眼睛充滿了渴望,充滿了期待。任是荒蓬亂草,任是町畦縱橫,千里萬里,也會義無反顧的回應故鄉的呼喚。
二、用典修辭
詩人主要從事舊體詩詞創作與研究,故而新詩落筆在講究抑揚頓挫的音韻美同時,亦是調用了舊體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段。如用典。
詩人曾在小學三年級放學的黃昏,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徑直漫走,穿阡度陌,走到月起星布,去找自己的母親。多年以后,她還在冥冥之中清晰地體察到母親當年那份對女兒發瘋一樣的思念。第二段寫道一盞心燈里,幻化出“江城五月的笛”。由故鄉蔡榨寫到了漢口。母親的“痛”,遠在幾百里之外的女兒何嘗不是感同身受著。詩人用的是一個典故。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點明女兒遠在武漢市井中寄人籬下,厄辱連連,無異于遷客聞笛思梅寒意凜然。此處用典貴在語近情遙,含吐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