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上冊第二部分,看到第19章節。這套書是兩卷,現在看的是第一卷,共四部分,有42個小章節組成。
除了第一部分寫1999年的太陽谷會議,巴菲特發表演講外,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寫,我預測后面的章節也會按時間線來寫。
1.
接下來寫完第二部分剩下章節的讀書筆記,上一章筆記寫到巴菲特高中畢業后,先是申請了哈佛大學,被拒,申請兩次哥倫比亞大學后,得以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第一次遇到《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時,就被迷住了,開始了解,思考,研究“價值投資”。
對股東大會巴菲特有自己的理解,這也是產生于他對商業本質的理解,他把股東大會看作管理者管理工作的會計清算時間。他第一次參加股東大會,只有6個人參加,管理層漫不經心和敷衍,這對他來說也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信息。
這次參加股東大會他認識了兩個人。一個是格雷厄姆的雇員,沃爾特·施洛斯。他了解施洛斯的經歷,也是從看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成為他的學生,巴菲特被施洛斯吸引,不只是因為他有令人羨慕的工作,而是因為他堅韌不拔和毫無優勢的奮斗背景。
另一個人是路易斯·格林,是一位有名的證券投資人,也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圈子的一員,他們有機會和格林一起吃飯,期間談話,他問巴菲特為什么買一個公司的股票時,巴菲特說,因為本杰明·格雷厄姆也買了,格林說話的態度和表情讓巴菲特記憶深刻,巴菲特說,他明白了格林的意思:沃倫,獨立思考。
2.
于是他開始去研究格雷厄姆,去找和他相關的一切——他的投資方法,他寫的書,他投資的具體股票以及他自身的情況。
他知道格雷厄姆時一家叫GEICO公司的董事長,但《證券分析》里并沒有提這只股票,巴菲特很好奇,幾周后,他就走進了這家公司的大門,通過了解,他分析出來GEICO可能是保險領域里一個永不賠錢的企業。它不同于傳統的保險企業需要有經紀人才能開展業務,且他們只向政府雇員銷售他們的汽車保險。
接下來巴菲特怎么做呢?
離開這家公司后不到48小時,拋售了正在增長的資產中的價值75%的股票,用現金買了350股GEICO,這相對于平常做事謹慎的的巴菲特來說,是一個大反常之舉。
接下來這本書留一個章節講本杰明·格雷厄姆,這里只重點梳理他的一些投資觀點,比如,他說證券分析的藝術在于細節,要扮演偵探,探測出資產的真正價值。
在上課的時候,巴菲特還學習格雷厄姆的思維方式,他也了解到格雷厄姆對心理學有很深的了解,他在課上學到的三大主要原則:
一股股票時擁有一家企業一小部分的權利,是你愿意為整個企業所支付價格的某一部分。
使用安全邊際。投資是建立在孤寂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之上的。大范圍的安全邊際保證了不會因為誤差而導致失敗,最重要的是,前進的方法首先是不要后退。
“市場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主人。格雷厄姆假設了一個喜怒無常的角色叫“市場先生”,他每天都會提供股票買賣的機會,而這些價格經常都是不合理的?!笆袌鱿壬钡那榫w不應該影響你對價格的看法。不過,他真多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低買高賣的機會。
其中有一個細節,巴菲特會在圖書館看以前的老報紙,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他說,報紙把你帶進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曾親眼目睹歷史的人會告訴你一切,而你如同真的生活在那個年代。
3.
最后兩個章節講巴菲特的戀情,他先是追求內布拉斯小姐,后來遇到了蘇珊·湯普森,這期間,雖然他是格雷厄姆學生中唯一個得到A+的學生,但他想申請在老師的公司無薪工作,還是被拒絕了。
他畢業后成為了一個股票經紀人,他說再沒有比賣給別人會讓他們虧錢的投資產品更讓他痛恨事情了,他無法忍受別人的失望。巴菲特對他的工作越來越覺得倒胃口,他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開藥方的人”。經紀人的收入是以營業額而不是建議為基礎,換言之,他的收入是以他賣出去多少藥為基礎計算的。巴菲特認為這個行業天生就有利益沖突。
后來他他發現不管如果看待他的這份經紀人工作,其中總會有潛在的利益沖突,會使客戶虧錢和失望,他更愿意管理他們的錢而不是賣股票給他們,這樣他的利益就和客戶的利益一致。
讀到這里,大概知道了,作者還是圍繞中心在巴菲特的投資觀點,方向軌跡上描繪比較多。比如,他的生活,和蘇珊結婚也是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但描寫只占比重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