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漿一定要煮熟了吃,煮熟的作用之一就是破壞蛋白酶抑制物的活性。
- 豆漿和雞蛋,都是需要充分加熱做熟才可食用的。加熱的過程除了達到通常的殺死致病細菌的目的,還擔負著破壞這些“害群之馬”的任務。
- 雞蛋中很容易含有一些致病細菌,還有一些過敏原,這些成分沒有被充分加熱而失去活性的話,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
- 牛奶是很好的食物。它的氨基酸組成和人體需求很接近,被消化吸收率很高;還含有比較多的鈣,一杯牛奶就能提供四分之一的人體每日所需的鈣。除此以外,它還含有比較多的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等。
- 全脂牛奶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對于心血管健康較為不利。含有極少量的或者不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是“健康食品”的關鍵指標之一。脫脂牛奶能夠解決脂肪的問題,但是脫脂同時也會去除脂溶性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D。脫脂雖有利于降低牛奶中的膽固醇含量,不過,脫脂奶中的膽固醇依然不少。
-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喝一兩杯牛奶,是一種很好的飲食習慣。不過對于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來說,喝牛奶不僅不利于健康,反而是雪上加霜。
- 豆漿中的脂肪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不含有膽固醇,這對于心血管健康很有利。豆漿中還含有一些纖維,也是現代人的食譜中所缺乏的。與牛奶一樣,豆漿中也含有許多礦物質和維生素,不過種類不盡相同。
- 在美國,學術界、工業界、主管部門和多數消費者,傾向于認為用豆漿代替牛奶是一種更健康的選擇。
- 牛奶和豆漿都是很好的食品,在補充蛋白質上同樣高效。牛奶的長處在于補鈣,短處是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和減肥;而豆漿則正好相反,長處是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和減肥,短處就是天然不含鈣。
- 只喝湯不吃肉的話相當于扔掉了90%以上的蛋白質。
- 鹽的加入增加了湯的滲透壓,會導致雞肉脫水。用通常的話說,雞肉變得“干澀”,失去了“嫩滑”的口感。這也是燉完湯的雞肉很難吃的原因。
- 簡單的加熱不能產生新的營養成分,而長時間的加熱倒有可能破壞某些營養成分。就最重要的成分蛋白質而言,很小一部分在湯里,很大一部分在肉中。
- 要美味,喝雞湯;要營養,吃雞肉。
- 致病菌的降服,還是要靠人這個細菌家園的“佛祖”來處理。補充益生菌,相當于空投了一些能力只相當于治安聯防隊員的“特種部隊”。
- 不能貼個“益生菌”的標簽然后就把各種益生菌的功能羅列在上面。廠家必須說明這種細菌是什么、含量多少、在什么使用條件下能夠實現什么樣的功能。
- 基于目前人類對于益生菌的認識水平和商業生產能力,益生菌產品能否實現所宣稱的功能是很難保證的事情。
- 絕大多數益生菌在人體中的使用對于疾病處理而言都是預防和支持性的,而不是治療性的”
- 每日食用25克大豆蛋白,并配以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的食譜,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
- 由于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只含有低濃度的飽和脂肪酸,豆制品對于心血管以及人的整體健康是有利的。
- 全粉是所有能夠從小麥中取出的面粉,蛋白質含量在13%~15%,從其中分離出來的高檔面粉“粉心粉”,蛋白質含量大概在11%~13%,而剩下的“清粉”則可能高達17%。根據蛋白質含量的不同,面粉通常被分為“高筋”、“中筋”和“低筋”,其中高筋面粉的蛋白質含量可達14%,而用來烤蛋糕的低筋面粉可能只有8%。
- 不含面筋蛋白的面粉主要就是淀粉,無法產生“韌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筋道”。蛋糕遠不如面包“筋道”,就是因為蛋糕粉中的面筋蛋白遠遠低于面包粉的。
- 市場上所謂的“低溫火腿腸”通常只加熱到七十幾攝氏度,這樣可以獲得不一樣的風味,但是“嚴打”力度不夠,漏網的細菌就較多一些。
- 目前火腿腸中可以合法使用的防腐劑是亞硝酸鈉(亞硝酸鹽的一種)。過多攝入這種物質能導致急性中毒,一些食物中毒的案例就是腌制不合格的酸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過多導致的。亞硝酸鹽也被認為是一種致癌因素。不過它本身并不致癌,而是在酸性環境中可以與胺類物質反應生成亞硝胺,后者才是一種致癌物。
- 亞硝酸鹽在和胺反應的時候,如果存在維生素C或者維生素E,就會與它們優先反應,而不生成有害的亞硝胺。所以,有的肉類加工中會加入這些維生素,來減小亞硝酸鹽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其實,不管這種做法有多大效果,在吃這些食物的同時吃一些蔬菜水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鈉鹽、鉀鹽,遠遠超過嬰兒所需的濃度,就要降低;而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鐵等微量元素則不夠,就需要補充。
- 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推薦優先選擇基于牛奶的配方奶,對于牛奶過敏的嬰兒才選擇基于大豆的配方奶。
- 目前主流的觀點是,母乳喂養最好到周歲,有的甚至提倡更長的時間。對于嬰兒食品來說,母乳才是王道。在嬰兒配方奶與母乳的PK中,母乳永遠是勝利者。
- 把奶泵出來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來說,泵出來的奶如果裝在無菌的儲存袋里,在室溫下可以保存幾個小時。如果放在冰箱中的冷藏室(4℃)保鮮,則可以放上幾天。如果放在冷凍室的話,放上幾周甚至兩三個月也沒問題。如果用的不是一次性無菌儲存袋,那么要注意保持奶瓶的清潔(每次用完洗干凈晾干,隔幾天就用開水煮五分鐘),盡快冷藏盡快用掉。據統計,多數人熟練使用合適的奶泵之后,只需要十五分鐘就可以泵好奶,而一天泵上一兩次就可以了。
- 嬰兒的消化系統要在4~6個月后才能發育完善,免疫系統、腎臟的發育還比較脆弱,給嬰兒喂這些食物,不但可能無法被消化吸收,反而會損傷嬰兒幼嫩的身體。
- 1歲以前的嬰兒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應該主要來自于母乳或者配方奶。添加輔食并非為了“補充營養”,而是讓嬰兒逐漸適應固體食物
- 美國的兒醫認為可以開始喂輔食的標志是:一、體重超過出生時的兩倍并且大于13磅(1磅是454克);二、每天吃奶量超過32盎司(1盎司約30毫升);三、脖子能夠支持腦袋。有的寶寶四個多月可以達到這樣的狀態,有的寶寶則要六個月甚至七個月才能達到。開始添加輔食時需要非常小心而且應當循序漸進,通常從添加嬰兒米粉開始。米粉是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而且幾乎沒有已知的過敏原。嬰兒米粉通常是加了鐵等微量元素的,所以更加合適。每天喂一點點,過上一周左右沒有發現不良反應,才開始加下一種輔食。最初添加的食物都是搗碎的蔬菜或者水果,這些東西過敏原少、容易消化。一般來說,添加一種,至少連續幾天沒有不良反應才加下一種。
- 在寶寶1歲以前,基本上不加肉類、雞蛋,而且也不能喂太多的輔食,要保證寶寶喝足夠的奶。到了六七個月,可以開始給寶寶一些小塊的蔬菜或水果,讓他(她)自己抓起來吃,稱為“finger food”(手指食物)
- 到了八九個月之后,可以讓寶寶跟大人一起在桌子上吃飯了。國外的兒醫認為,讓寶寶看著大人吃飯有助于他們模仿吃飯的動作。也可以給他們一些比較軟的小塊食物,讓他們抓著吃。不是為了讓他們吃飽,而是促進手、眼、口腔咀嚼和吞咽的發育。
- 寶寶1歲以后,便可以吃大人吃的絕大多數食物了,當然,還是要堅持喝奶。傳統的觀念認為1~2歲的寶寶應該喝全脂牛奶,不過最近,FDA面對嬰兒肥胖逐漸增多的現象,建議體重太大的寶寶也可以喝含脂肪2%的低脂牛奶。多吃一些含鈣高的食物,比如菠菜、西蘭花、橘子等等。
-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固體食物的提供應該在嬰兒六個月之后才開始
- BLW與傳統的輔食添加過程的區別在于完全沒有喂泥狀食物的階段,而是一開始就提供“finger food”。也不會幫助寶寶把食物放進嘴里,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讓寶寶自己去探索食物的顏色、氣味、味道、質感,給他們機會按照自己的發育狀況去選擇食物,也有助于寶寶身體各部分的協調發育,比如手和眼的配合,比如咀嚼。
- 對于成人來說,高脂肪低蛋白的食物被認為是垃圾食品、營養不好,但是嬰兒卻正需要這樣的食物。
- 嬰兒所需的熱量,至少有一半來自于脂肪。所以,有的父母給寶寶喂魚肉、雞肉等高蛋白食物,其實跟喂蛋白質不足的奶粉一樣,都是不利于寶寶生長發育的。
- 鹽和糖的存在,就會增加寶寶腎臟的負擔。
- 美國父母一般是讓孩子從小在床上睡著,不睡就由他(她)哭,幾次以后就好了。他們把這個過程叫做“cry out”,中國的父母一般下不了這個狠心。
- 我家小姑娘幾個月的時候也枕禿,我們問兒醫是不是該補鈣,兒醫說:“吃母乳或者配方奶的孩子怎么可能缺鈣?”我們就沒管,過了幾個月她的頭發就長齊了。
沒有發現危險并不代表著沒有風險
- 第一步,拿半桶喝剩的牛奶,打開瓶蓋;第二步,加入幾勺買來的酸奶作為菌種,搖勻;第三步,蓋上蓋子,放到房間里溫度最高的地方,比如冬天的暖氣片旁邊之類。
- 第一,牛奶要燒開滅菌(市場上出售的牛奶一般已經過高溫處理,可以直接用了);第二,若要做成半固體狀的,那么牛奶中本來的固含物就不夠了,可以加入一些奶粉,不過這個奶粉最好先溶在水里煮開一下;第三,發酵的菌種用一盒買來的酸奶就行,加多少無所謂,但會影響發酵時間;第四,密閉容器,最佳發酵溫度是40℃,不過乳酸菌素來能吃苦耐勞,低到20℃高到50℃也沒什么問題,只是發酵時間不一樣。夏天的話,放在室外(比如陽臺),就挺合適的。
- 對于肉而言,其中的水分很關鍵,因為水分流失的同時許多香味物質也流失了,從而使肉變得干而無味。
- 碼芡通常用淀粉(也有人將它叫做“生粉”),用水化開淀粉,加入鹽、味精,與切好的肉混合,最后,肉的表面會有薄薄的一層淀粉。
- 碼芡通常用淀粉(也有人將它叫做“生粉”),用水化開淀粉,加入鹽、味精,與切好的肉混合,最后,肉的表面會有薄薄的一層淀粉。飯店里的淀粉是預先在水里泡了很長時間的,川菜里叫做“水豆粉”,因為這樣,淀粉的水化更充分,效果更好。肉下鍋之后,這層淀粉受熱交聯,形成了對肉的保護層,大大減少了肉中水分的流失,因而也減少了香味的流失。加上淀粉中的調料很好地附著在了肉的表面,所以碼過芡的肉用高溫炒出來會顯得嫩滑。但是淀粉加多了也不好,淀粉變熟交聯之后的保護層如果太厚的話會影響熱量往肉內部的傳遞,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炒熟,反而得不償失。炒出來的成品太黏,也影響外形。
- 很多蔬菜,尤其是葉子菜,本身很薄,在高溫下很快就被炒熟了,比如空心菜、豌豆苗、菠菜等。所以清炒素菜的關鍵在于動作要快,一次不能炒太多,下鍋后快速翻炒,迅速加入調料,菜蔫了就出鍋。炒得好的素菜應該保持著天然的綠色。
- 蔬菜的不同部位熟的速度相差較大,比如炒菠菜時最好把葉子和葉柄分開,先下葉柄炒一會兒再下葉子,豌豆苗則問題不大。而空心菜則應該把莖和葉分開,莖(有很多人是不要這部分的,如果要的話)可以先炒或者炒到大半熟時再下葉子。
- 核心問題在于總共攝取了多少能量,而不是吃了什么食物。
- 吃進同樣的量,它所提供的能量更少。
- 一般認為糖類食品在產生“飽足感”上的效率比較差,而膳食纖維是良好的選擇。天然食品中的豆類、谷類雜糧,一些蔬菜如西藍花、花菜、胡蘿卜、土豆、紅薯、洋蔥、芹菜等,一些水果如李子、梨以及黑莓等,都是含有較多纖維的食物。
- 要減肥或者控制體重,需要考慮吃喝的所有食物和自己的能量消耗,而不能指望某一兩種“減肥食品”。
- 任何酶都是具有空間構象的蛋白質,進到肚子里后早就失去了活性
多運動、多飲茶、少吃零食,
- 將土豆烤來吃也是不錯的吃法。因為不引入別的食物成分,只是失掉一些水,所以烤土豆熱量也比較低
- 土豆中含有比較多的維生素C,其含量比西紅柿、菠蘿、葡萄、李子、香蕉、桃、蘋果、萵筍、茄子等要高至少一倍。不過,長時間的烘烤加熱會破壞維生素C。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傳統的炒土豆絲是一種快速烹調方法,對維生素的破壞更少。
- 膳食纖維是唯一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對于體重增加和肥胖有抵抗作用的食物成分。
- 世界各國推薦每日的纖維攝入量在25~30克左右,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
- 抗性淀粉在體內的作用跟纖維一樣,所以也被稱為“第三類纖維”。它能夠充饑解餓,但是又不產生能量,對于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濃度,以及普通人控制體重非常有效。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它有助于燃燒體內脂肪,也有助于減肥。另外,它進入大腸以后會成為益生菌的培養基,其代謝產物也有一些對人體有益的成分。
有一些食物的淀粉中天然含有一部分抗性淀粉,比如各種五谷粗糧、土豆、青香蕉等等。天然的抗性淀粉最大的弊端在于一經加工,大部分“抗性”就失去了。
-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蔬菜水果食用不足是危害健康的十大因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人們每天應食用至少400克蔬菜水果,以預防如心臟病、癌癥、糖尿病以及肥胖等慢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當人們每天的蔬菜水果攝入量超過600克時,罹患疾病的風險會下降。
-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人們每天攝入25克纖維,
- 變質水果,必然導致某些成分異常
- 不同的維生素在食物煮熟過程中會或多或少損失一些,一般在10%~25%之間
- 補維生素C,就吃橘子,橘子里的維生素C含量是梨子的十倍還多
- 有木瓜蛋白酶的藥物,能抵抗癌癥、腫瘤、淋巴性白血病、原菌和寄生蟲、結核桿菌等病癥,可消炎、利膽、止痛、助消化,還能治療婦科病、青光眼、骨質增生、槍刀傷口、昆蟲叮咬等
- 只要是油炸食品,不管用上述的哪種油,對于人體健康都有著不利的影響。
- 反式脂肪酸對于人體沒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倒是跟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一定關系,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這樣的組織沒有推薦一個食用量,而是攝入越低越好
- 動物油則直接被吃掉,比如肥肉、炒菜的油等等,動物油的危害也不可小視
- 腌制食品、雞蛋、牛奶、豬肉,還有我們喜歡的油條,甚至豆制品,其中都有一些成分對于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
- 沒有好處的東西就盡量避免。烹調和炸東西的時候不要用太高的溫度是關鍵。
- 植物油在高溫處理后也能產生Trans(反式)脂肪,Trans脂肪對人體的危害要比想象的更嚴重,有人干脆把這個Trans脂肪比做農藥,沒有人認為每天吃進多少農藥對人體是無害的,所以理想狀態就是不吃任何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這些食品包括餅干、烤的蛋糕、油炸食品等等,但這個又是不可能的。危害包括高血脂、冠心病、乳腺癌、婦女生育能力下降等。
- 糖尿病的問題就是由糖產生。
- 糖替代品雖然不含能量,卻刺激了食欲,導致了人們吃更多的東西
- 在產生相同熱量的前提下,許多蔬菜會含有更多的纖維。
-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陽光、吸煙、空氣污染等都會讓身體產生一些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容易讓人體敏感脆弱的部分,比如眼睛,受到損傷。深綠色的蔬菜,如菠菜、甘藍等,含有豐富的葉黃素、玉米黃素等具有抗氧化功能的色素,對于清除這些自由基有一定作用。那些顏色鮮艷的水果,比如獼猴桃、葡萄等等,同樣也富含這樣的色素。
- 沒有一種蔬菜或者水果能夠提供健康所需要的所有成分,蔬菜水果的多樣化和食用量同樣重要。
- 對于現代人來說,在蛋白質、脂肪、糖類攝取過多的現狀下,盡可能多地食用蔬菜水果會有益健康。不過,“全面均衡”才是營養的根本。如果長期只吃蔬菜水果,以此來“減肥”就過猶不及,同樣不健康了。
對于多數人來說,水果畢竟還是要方便好吃得多。
- 對于糖尿病或者低血糖癥患者來說,糖無異于毒藥。
- 牛奶中的各種蛋白、鈣、維生素D,對于骨質都有積極作用。
- 許多人都知道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其實蘿卜、生菜、紅薯、芹菜等蔬菜中也含有大量草酸。
- 對于添加劑而言,最關鍵的是前面冠以的“食品”二字。
- 而鹽,除了要靠它來實現體內電解質平衡,更重要的是——沒有了它,吃什么都不香了。所以,人們只能“忍受”它的危害。
- 肝是動物體內毒素富集的部分,我極其不理解許多人給嬰幼兒喂雞肝粉
- 面筋蛋白存在于小麥、大麥和燕麥的面粉中,在其他糧食原料中并不存在。
- 很多香味物質和維生素是溶解在脂肪里的,脫脂的時候那些味道也失去了,這就是為什么脫脂奶沒有全脂奶“好喝”的原因。
- 全脂奶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顆粒,而脫脂奶粉就全是蛋白質。
- 加熱也確實是最有效的把食品做熟的辦法。在120℃(高壓鍋里的溫度)下加熱20分鐘,幾乎沒有細菌能夠幸存下來。如果到140℃,則只需要幾秒鐘就夠了。
- 高壓處理的最大魅力——殺死了細菌,卻保留了食物的風味和營養成分。
- 冰箱也只能暫時保存食物,最安全的方案還是盡量加快流通,減少存貨。
- 在121℃下加熱十五分鐘以上,即使沒有把細菌全部殺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氣候。但是許多食物要是加熱到這種程度,就沒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細菌的量減少到一定濃度,不會對人產生危害就行了。
- 廚房和冰箱都是藏污納垢的地方,經常性的清潔(比如用酒精、醋等清潔這些地方,都有不錯的效果),并且保持通風干燥,有助于減少細菌的存在。
- 植物油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正常情況下是液體。動物油是飽和脂肪酸,正常條件下是固體。不飽和脂肪酸對健康更有利一些,而動物油中還伴隨著較高濃度的膽固醇。
如果炸的時間短,油沒有冒煙,炸完之后還很清亮的話,說明基本沒有變質,還是可以再用來炒菜的。
大豆油、菜子油、花生油和玉米油而言,我覺得大豆油比菜子油的性價比要好一些
不推薦在食品或者藥品中補充添加異黃酮
增稠劑及其組合,比如改性淀粉、玉米糖漿、果膠、纖維素、明膠等
微波不會致癌,也不會讓食物產生致癌物質。甚至,它還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產生。
合格的微波爐產品,使用中沒有被損壞,就不會泄漏出能夠傷害人體的微波來。對于老人和小孩來說,用微波爐來熱菜熱飯,要比電爐或者煤氣灶安全多了。
皮和籽的發酵時間越長,色素和單寧進入酒中的就越多,酒也就越紅、越澀。
發現喝酒但是適量的人發病率更低一些。
美國心臟協會不推薦通過喝酒來獲得那些保健作用。
各種蔬菜水果各不相同,它們帶給人體的營養成分也各不相同,但是人體需要所有這些不同的益處。
合理膳食、經常運動和保持正常體重會使全世界癌癥病例減少30%~40%。膳食對患胃癌、結腸癌的危險影響很大,而對其他部位癌癥的危險影響甚小。但是,膳食、體力活動和體重似乎對二十種不同類型癌癥的危險都具有明顯的影響。
?物中的細菌生長還可能把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而后者是一種致癌因素。
如果把食物保存在低溫下,那么上述的反應都會減慢,細菌的生長也會減慢。這就是低溫保存的意義。但是一般的低溫(比如冰箱的“保鮮”溫度4℃)并不能讓這些反應和細菌的生長停止。在冷凍的溫度下(比如冰箱的“冷凍”溫度-18℃~-20℃),這些反應就基本上停止了,細菌也不會生長。從理論上說,食物在這樣的溫度下可以長期保存。
在一般的冷凍過程中,溫度慢慢降到零度,食物中出現一部分水的“晶核”,溫度繼續降低,晶核逐漸增大。這樣的“冰晶”可能破壞了食物的細胞結構,從而導致食物的口感變差。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冷凍食品的原因。
速凍和冷凍保存只是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應和細菌生長,并沒有殺死其中的細菌。如果把食物反復化凍,那么就會在其中積累越來越多的細菌,另外,化凍之后再凍回去,就不再是“速凍”了,對于食物質感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所以,買來的速凍食品最好是吃多少化多少,化了就不要再凍回去了。
化凍食品要用冷水
最好的化凍方式是提前一天拿出來,放在冰箱的保鮮層中,到用的時候就化得差不多了。在保鮮的溫度下,既可以慢慢化凍,又可以大大減緩細菌的生長。
阿膠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品質很差的蛋白質,世界其他地方都不認為它有什么營養價值,在食品工業上主要是作為助劑使用;
安慰劑效應。能達到真實的1/3效果。
使用一個質量好的濾水器可以進一步去除自來水中的重金屬、毒素以及一些滅菌副產物,可能是對水進行的最有意義的處理了。至于燒不燒開,倒沒有太大關系。
用水沖一杯蛋白粉來喝,完全不比一杯豆漿更有營養。
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胎兒生長,以及幼兒視力和大腦的發育等。至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攝入總共0.3~0.5克的EPA和DHA。通常的一顆魚油大致接近這個量。
NIH認為魚油可能存在著重金屬等污染,如果沒有自己醫生的建議,不推薦給小孩兒服用。
NIH認為魚油可能存在著重金屬等污染,如果沒有自己醫生的建議,不推薦給小孩兒服用。雖然有研究顯示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嬰幼兒發育,但是應該用多大的量也還是沒有明確的數據支持。目前的許多嬰兒奶粉炒作“幾倍EPA和DHA”,也是一種推銷噱頭。另外,由于它能升高“壞膽固醇”的濃度,對于“壞膽固醇”濃度高的人也就相當危險。由于可能影響血液凝固,所以對于臨產孕婦和將要做手術的病人,服用魚油也有著潛在的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推薦吃魚來攝入ω-3多不飽和脂肪酸。那些含脂肪多的魚類,比如鯉魚、鯰魚、三文魚、金槍魚等,也都含有豐富的魚油。
美國心臟協會推薦吃魚來攝入ω-3多不飽和脂肪酸。那些含脂肪多的魚類,比如鯉魚、鯰魚、三文魚、金槍魚等,也都含有豐富的魚油。膠囊中的魚油只有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是方便,不需要去買魚、做魚來吃,而且很容易獲得想要的劑量;二是魚(尤其是野生的魚)容易受到污染,而污染物通常在魚肉中積累。
但是對于臨產孕婦或者即將做手術的病人,卻會增加止血難度。所以,NIH建議這些人群應該避免食用大蒜以及大蒜加工產品。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天食用2~5克生蒜或者含有2~5毫克大蒜素的大蒜產品,比如0.4~1.2克的大蒜粉、2~5毫克的大蒜油、0.3~1克的大蒜提取物等。換句話說,一瓣大蒜在營養方面的價值,與其他的這些大蒜產品是一樣的。
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只是味精是單一的谷氨酸鈉,而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在40%左右。雞精中除了味精之外,還有淀粉(用來形成顆粒狀)、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其他香料。嚴格說來,還應該有一些來自于雞的成分比如雞肉粉、雞油等。
?多樣化的食譜,各種不同蛋白質的氨基酸互補,能夠避免某種氨基酸的缺乏。
就維生素E來說,正常人并不缺乏
市場上很有號召力的“抗氧化保護皮膚”,也沒有得到認可。對于長期補充維生素E對于人體健康的影
對成年人來說,推薦攝入量為每天15毫克,而最高攝入量為每天1000毫克。低齡人群比這個量還要低。維生素E本身是一種抗凝血劑,過多的攝入會導致流血不止。
根據歐美等國的統計,在正常飲食中,蔬菜是硝酸鹽最主要的來源,而亞硝酸鹽往往跟硝酸鹽的轉化相關。在植
如果我們可以每餐都買新鮮的蔬菜,做多少吃多少,那么不吃“隔夜菜”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買來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后再做,跟做熟了之后放置“隔夜”相比,差別在哪兒呢?
毫無疑問,不管是做成了“熟菜”還是把生蔬菜放到第二天再做,菜中都可能產生亞硝酸鹽。一旦產生,就無法去除。至于哪種方式產生得多,影響因素太多,除非針對每一種菜、每一種保存條件來做實驗檢測,否則難以得出簡單的結論。
使是在冰箱的“保鮮”溫度下(通常4℃左右),生肉放不了幾天就會長出大量細菌。如果把肉煮熟,殺死了肉本來攜帶的“菌種”,就會好一些。
對于肉來說,最有效的方式是每次少買,盡量減少儲存時間。如果要保存的話,盡量放在冷凍室中,基本上可以防止細菌的生長。“保鮮”儲存的肉,洗干凈、包好可以減少細菌的入侵機會。做熟的肉,也要密封,下一次吃的時候充分加熱。對于肉來說,通常的加熱不會產生任何有害成分,最多只是影響口味而已。
首先,減少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保存時間,增加買菜頻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凈包好可以減少攜帶的細菌,做好沒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隔夜”并非亞硝酸鹽產生的關鍵,加熱也不會增加致癌物的含量。
《吃的真相》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1.美麗貼士:水分如何安置 早晨起床時喝水很重要,這樣我們才可以開始水分充足的一天。只要保證這些水分,我們就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