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形推理
1、對于圖形拆分與重組題:運用實物找關鍵特征
2、對于多組圖形題:找變化規律(數量關系、位置關系、形狀關系)。
3、基本思路:
(1)簡單圖形看筆畫多少、構成要素的增減、交點線段數目變化、圖形種類數變化。
(2)復雜圖形看大小變化、曲直情況、旋轉方向、組合順序、疊加狀況(求同、去同)及對成性。
(3)上述方法無法判斷時看路徑狀況、受力情況、或看半邊。
(4)有多個選擇時,選擇自己最確定的,不可多選
(二)定義判斷解題技巧
1、先看選項再看題干,對照選項看題干中對應內容。注意:是否要一一對應關系。
2、抓住提干定義中的關鍵詞,尤其是要抓住與選項相關的關鍵詞。
3、常見的關鍵詞:
“主體”、“內容”、“時間”、“地點”、“對象”等。
(三)類比推理題解答“九字”技巧
1、記常識。如各省市簡稱、稱謂、作品、節日等。
2、想詞性。通過詞語的本質詞性的判斷可以幫助我們排除1-2個選項,甚至直接選出答案。這種方法是可以在5秒內做出一道題。
3、造句子。造的句子必須是有效的,句子需要蘊含一定的邏輯關系。常見的句子包括幾種。
(1)……和……是一個……
例如:家父:父親
A老嫗:老伴B鼻祖:祖宗C鄙人:自己
答案C。
(2)……(不)是……的一種
例如:冠心病:傳染病
A、熊貓:哺乳動物B、鯉魚:兩棲動物
C、京劇:豫劇D、細菌:病毒
答案B。
(3)……是……的一個組成部分
例如:樹:樹梢
A、手:手指B、玻璃:窗戶
C、海洋:島嶼D、帽子:頭
答案A。
(4)……和……都是……
例如:山川:河流
A地球:太陽B森林:沙漠
C戰爭:和平D污染:浪費
答案B。造句子“山川和河流都是地理形態”,“森林和沙漠都是地理形態”
(5)……不是……就是……
例如:男人:女人
A黑:白B左:右C高:矮D生:死
答案D。造句子“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人不是生就是死”。
(6)有的……是……,有的……是……
例如:運動員:大學生
A植物:種植B專家:青年C四季:春天D紙張:書法
答案B。造句子“有的運動員是大學生,有的大學生是運動員”,“有的專家是青年,有的青年是專家”。
(7)……一定……
例如:鹽:咸
A花:香B絲:棉C光:亮D墨:臭
答案C。造句子“鹽一定是咸的”,“光一定是亮的”。
例如:消毒:手術
A動員:開會B生產:銷售C啟動:駕駛D彩排:演出
答案C。“手術前一定消毒”,“駕駛前一定啟動”
(8)人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做一件事情
例如:七夕:織女
A除夕:晚會B清明:先烈C重陽:茱萸D端午:屈原
答案D。造句子“織女在七夕這天”,“屈原在端午這天”。茱萸(zhūyú)是一種茴香科植物。
(9)由動詞造出的句子
例:2009國考-82 ()對于行動相當于()對于航行
A目標燈塔B信心風帆C激情桅桿D毅力水手
答案A。造句子“行動朝向目標”,“航行朝向燈塔”
例如:2006浙江-60玫瑰:愛情
A燭光:母愛B小草:卑微C金子:財富D雄鷹:搏擊
答案A。先通過名詞名詞的組合排除B和D,再造句子“玫瑰象征愛情”,“燭光象征母愛”。
(四)機械推理解題技巧
復習并理解初中和高中的物理基本概念
熟記基本公式和定律
回憶并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五)邏輯推理解題技巧
具有反對關系的兩個命題之間的關系的實質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命題“所有同學都及格了”和命題“所有同學都不及格”即為反對關系,同理,“所有同學都及格了”和“張三不及格”也為反對關系。
具有下反對關系的兩個命題的實質為兩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題“有些同學及格了”和“有些同學不及格”之間即為下反對關系,兩命題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同樣“有些同學及格”和“張三不及格”兩命題之間也為下反對關系
因此,在做邏輯推理題時,可依據命題之間的反對及下關系的實質進行解題,并需要牢記各直言命題之間的對當關系。
例如:某辦公室包括主任在內10人,有關這10人的說法,以下三個只有一個是真的:
1、有人會使用五筆打字
2、有人不會使用五筆打字
3、主任會使用五筆打字
以下哪項為真?()
A.10人都會使用五筆打字
B.10人都不會用五筆打字
C.只有一人不會用五筆打字
D.只有一人會用五筆打字
該題答案選B
解析:由題意可知1、2命題為下反對關系,即兩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題只有一個為真,則第3個命題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會使用五筆打字,接著又可推出有人不會使用五筆打字,即命題2為真,命題1為假,即有人會使用五筆打字為假,則這10人都不會使用五筆打字。故答案為B。
通過例題可以發現,做這類題目的關鍵就是熟練掌握直言命題之間的對當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快速找到解題思路,并在較短時間內解答題目,這需要考生在平時多加練習,從而達到熟練快速解題的目的,這對于公務員考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礎。
了解命題存在著矛盾關系的特點,可以在解答過程中找到捷徑,大大節省做題時間,提高做題效率。
對于矛盾關系來說,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命題之間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當其中一個命題真時,另一個命題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假時,另一個命題必真。例如:
“所有同學考試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學考試不及格”
“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
“所有同學考試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學考試及格了”
這些都是矛盾關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例:某倉庫失竊,四個保管員因涉嫌而被傳訊。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們四人都沒作案;乙:我們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沒作案; 丁:我沒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兩人說的是真話,有兩人說的是假話,則以下哪項斷定成立?
A.說真話的是甲和丁B.說真話的是乙和丙
C.說真話的是甲和丙D.說真話的是乙和丁
解析:
(1)四人中,兩人誠實,兩人說謊。
(2)甲和乙的話有矛盾!
甲:我們四人都沒作案;
乙:我們中有人作案;
可斷定:甲和乙兩人一個誠實一個撒謊。剩余丙、丁兩人中也必然是一個誠實一個撒謊。
(3)假設:丁說的是真話,那么,可推出丙說的話也真啊!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沒作案;
丁:我沒作案。
顯然,丁說真話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說假話,丙說真話。
(4)斷定了丁說假話,就推出甲說的也是假話,乙說真話。
答案B。即:說真話的是乙和丙。
對于矛盾關系的總體解題思路:
首先,要發現矛盾;
然后,避開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質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最后,從矛盾外尋找答案
解答誤區:許多同學在做這類題時,往往會陷入矛盾之中,這樣雖然也能得到正確答案,但是在考試中,勢必會浪費時間。
【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學中有一位同學為地震災區捐款500元,當老師詢問時,他們分別這樣回答:
甲:這500元不是我捐的;
乙:這500元是丁捐的;
丙:這500元是乙捐的;
丁:這500元不是我捐的
這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真話,由此可見,這500元是誰捐的?
A甲B乙C丙D丁
答案:A
解析:乙和丁的話是矛盾關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則甲和丙是說的都是假話,故很容易得出答案即捐款的是甲同學。
這就是充分運用了直言命題間真假對當關系中的矛盾關系的特點來解題的,
直言命題之間除了矛盾關系外,還存在反對關系、下反對關系、從屬關系等,但矛盾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系,其他的在解題過程中也會遇到,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特點來尋找解題思路就可以了。
快讀:遇到真假變化,不必詳讀分清。
快解:揪出邏輯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輔助假設可行。
“矛盾”類試題在全國各地公務員考試中反復出現
兩個矛盾的命題必然一真、一假。那么,無論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況,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題中,其余命題的真、假就完全明確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況下,這個“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題就都是假的無疑;反之亦然。
例(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個會游泳。甲說:“我會”,乙說:“我不會”,丙說:“甲不會”。如果這三句話,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會游泳的是()。
A.甲B.乙C.丙D.無法判斷
答案:B。因甲的話和丙的話矛盾
例:四名潛水隊員是好朋友,預測他們參加深海探察預選情況:
張東:我估計咱們四個人誰也沒有條件入選。
劉霞:別人條件再強,我看咱們幾個也能有入選的
大勇: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個女隊員沒有啊!劉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選一個。
晶晶:是啊,我條件合格,應該入選。
最后證明其中有兩人猜對了。實際情況是()。
A.張東猜對,沒人入選B.劉霞猜對,大勇入選
C.大勇猜對,劉霞入選D.晶晶猜對,晶晶入選
答案為C。即:大勇猜對,劉霞入選。
(1)這四個好友,兩人猜對、兩人猜錯。
(2)張東和劉霞的猜測有矛盾。
張東:四人都不能入選。劉霞:我們有人入選。
張東和劉霞兩人矛盾,必然一個猜對、一個猜錯。剩余大勇、晶晶兩人中也無疑一個猜對、一個猜錯(因為有兩個對、兩個錯)。
(3)以上只找到一對矛盾,推理線索似乎中斷了。“條件不確定,假設是關鍵”。在條件不明確的情況下,運用假設。因為已經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對、一錯,假設“晶晶猜對”(晶晶入選),那么,大勇也猜對了(劉霞、晶晶最少選一個),這與一對、一錯不符。因此,晶晶猜對不成立,即:晶晶猜錯了(她沒入選),大勇猜對了。
(4)根據大勇猜對(劉霞、晶晶最少選一個),推出劉霞入選了。
智力測驗試題中,當題干給出某個確定條件時,要把這個既定條件做為解題的開端,搜索與其相關的條件切入推演。
然后,把推演的結果再作為確定條件,繼續尋找相關條件再推,絲絲入扣,直至水落石出。
這樣的方法稱作“關聯推演法”。
例: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個出生在北京市,一個出生在上海市,一個出生在廣州市,他們所學的專業,一個是金融,一個是管理,一個是外語。已知:
①乙不是學外語的。
②乙不出生在廣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學習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學習外語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據上述條件,可推出甲所學的專業是()。
A.金融B.管理C.外語D.推不出
答案C。
(1)問:甲所學專業?題干中確定的條件只有:⑤學習外語的出生在北京市;
(2)與條件⑤相關的詞項是:外語、北京。
(3)條件中涉及“外語”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據條件①知道“乙不學外語”,根據條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學外語。既然乙、丙都不學外語,于是推出:甲學外語。
例:張、王、趙三人在一個部門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長、一人是書記,還有一人是工程師。
已知:王、趙的個頭比工程師高,書記的個頭比王矮,張和書記不一樣高。由此可見()。
A.張是局長,王是工程師,趙是書記
B.張是工程師,王是局長,趙是書記
C.張是局長,王是書記,趙是工程師
D.張是書記,王是局長,趙是工程師
答案B。
(1)從確定條件“王、趙的個頭比工程師高”,推出工程師:張;
(2)對照選項,只有B正確。
例(江蘇2006A類-60)某商務公司中,曉華、光子和龍生擔任著經理、副董事長和會計的職務(但不一定是上述順序):已知副董事長是個獨生子,錢掙得最少;龍生與光子的姐姐結了婚,錢掙得比經理多。由此可見()。
A.曉華是經理,光子是副董事長
B.光子是經理,龍生是副董事長
C.龍生是會計,曉華是經理
D.曉華是副董事長,龍生是會計
答案D。(1)題中能確定的條件是:副董事長是獨生子,錢掙得最少;(2)與“獨生子”或“掙錢”相關的條件是:光子有姐姐、龍生錢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龍生都不是副董事長,那么副董事長就是剩下的“曉華”。
注意:
每推演出一個確定的結論,都要搜索選項對照,力爭盡早完成解答。
應試實戰中,只要依據某一步得出的結論能斷定選項,即停止推演,不提倡盡善盡美地把所有結論都推演出來。
如上題中“誰是會計”、“誰是經理”就無需再推斷了。
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要擺脫煩瑣細節和冗余文字的干擾,理清問題的邏輯思路,迅速找到正確的答案,必須遵循5個原則。
(1)問題先于題干原則
先看問題再讀題干陳述,邏輯判斷題根據題目中問法的不同可以分成幾大類。
因此,閱讀題干前先看問題,根據問題判斷屬于哪一類題型,再帶著問題閱讀題干陳述部分可以很快理清思路,找出正確答案。
(2)緊扣題干答題原則。
題目陳述部分是整個題目的精髓所在,應堅持緊扣題干答題原則,不可隨意加入個人的主觀臆斷。因為邏輯判斷題其前提與結論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結論決不能超出前提所規定的范圍。
因此,應試者在答題的時候,必須嚴格按照題目給出的陳述假設來進行推理,不能因覺得給出的陳述假設不太合乎常理,或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偏差而忽視題目中所陳述的事實,并隨意摻入個人的看法和觀點,這樣的話很容易選錯答案。
(3)題干前提為主原則。
當試題的備選項具有很強的迷惑性時,每個選項看起來都有道理,令應試者很難做答時,應試者應堅持“題干前提為主”的原則。
選項看起來有道理并不等于與題目給出的前提陳述直接相關,正確的選項應該從前提陳述直接推出,當某個選項的論述是正確的,但不能從短文陳述中直接推導出來時,應排除這個選項。
(4)化繁為簡原則。
在遇到比較復雜的判斷推理題的時候,可以把需要推理的內容借助符號、圖形、表格等形式直觀化,可以幫助應試者快速、準確進行選擇。
例如:做三段論題型時用畫圈的方法(即歐拉圖);做關系推理題時可以畫表格等。
(5)巧用方法原則。
要根據題目的特點,充分利用解答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排除法、代入法。
因為利用這兩種方法很多時候都無須讓推理進行到底,很多情況下在推理的過程中就已經排除掉了三項,這樣在幫助考生選擇出正確答案的同時也節省了很多時間。
另外,當邏輯判斷涉及數學問題時,思路要拓寬,要敢于借用數學方法(例如:計算法)來解題,不要認為邏輯判斷題就不能用數學方法來解題。
——邏輯判斷快讀快解十二招——
01、條件不確定假設是關鍵
02、條件能確定相關做推演
03、條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04、確定條件多排除做首選
05、閱讀必弄清論據和論點
06、選項要證據直觀是答案
07、可能不推“必”部分不推“全”
08、具體有疑問概括選宏觀
09、概念有內涵當心被偷換
10、強弱相比較選“最”才保險
11、發現關聯詞規則用在先
12、分析數據比謹防基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