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其實就是一個“外掛”,天生之外的“裝備”。想想看吧,一個人若是需要什么就能學會什么,這簡直就是“作弊器”啊!隨后擁有的,那可能是“開掛的人生”啊!很可惜,絕大多數人在這一生中,一直處于裝備不全,裝備落后的狀態……何談“開掛”的人生?
學了一輩子(準確地講,是“想學”了一輩子),最終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都沒有,這才是終身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那,我們所說的學習能力究竟是什么呢?有,如何才能判斷自己的學習能力如何呢?顯然,學歷并不說明問題——人類史上所有的社會都在教育上并不成功,這不奇怪。
“想學一輩子”這句話應該有不少人贊同。就像之前有讀者說過的那樣“晚上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思考:道理都懂,但怎么做到,怎么堅持做到才是問題,才是大家一直都無法克服的困難。
看著好像忙東忙西,但實際上用在正事上的時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雖然令人沮喪,但這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有了這個習慣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提醒自己,把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
思考:沒有計劃,瞎忙,沒有效率的行動。
“想一想”的時間對于我們達成目標沒有太大幫助,只有“腳踏實地做事”的時間,才是真正讓我們向目標邁進的助手。
思考:聯想到“把重要的東西花在刀刃上”。
其實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判斷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進階,無非三個階段,或者說,處于不同階段的人,處于不同的境界:
1.能學會有人手把手教的東西:(有模仿能力,有理解能力,有服從能力)
2.能學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有自我約束能力,有自我驅動力)
3.能學會沒有人能教授的技能……(調用身體所有精力去解決問題,能調動身邊所能調動的資源)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絕大多數人第一個階段就不合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即便是那些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都沒有學會,沒有用熟,沒有精進。別掉以輕心,你看看身邊多少人連用筷子這么簡單的事兒都一輩子學不會就知道了……
若是在成年之后竟然還有“手把手教”的機會,請珍惜。什么叫珍惜?珍惜的意思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反復琢磨:
-這個技能的重點在那里?(理解并且找到重點)
-做好的人為什么能做好?(我和別人的差距哪里)
-做不好的人為什么做不好?(避免犯錯)
-還有那些地方可以改進?(怎么做得更好)
-有那些刻意練習是必不可缺的?(那些反復練習必不可少)
我們總說:屁股決定腦袋。
你所在的位置會決定你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應對的方式。對于同一個問題,改變了位置之后,可能看法會截然不同,甚至能夠找到更優質的解決方法。
思考:立場或者是利益點決定了思考問題的角度。如果能切換視角,或者是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全局,會更接近事實。
有很多事情,即便是非常簡單,都有可能難住一些人一輩子;
這件事兒還能證明:這么簡單的事兒,絕大多數人竟然不會教,甚至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會……只顧著最后在那里發脾氣,而后無可奈何……
這世界上有半數的人,即便有人手把手教,也學不會——只因為自己不動腦子…..
在這么小的事兒上都不會動腦子,別的事兒就不用提了。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動腦子呢?得到的答案多半會是:怕麻煩。
思考:精力不夠,體力不夠,動機不夠都會讓事情無法完成。
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或者幾輩子)都沒有進步和成長,并不是因為任何的天分或者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在main 對簡單事情的時候,總是愿意說出類似的話:我知道應該怎么做,但這實在是太麻煩了。
思考:沒有信心做好,沒有耐心去做,沒有動力去做。
怕麻煩會被麻煩折磨一輩子。所以如果下一次再遇到任何“麻煩事”,大家也不妨想一想:我是想要麻煩一小會?還是想要麻煩一輩子?
所以,想象一下吧,若是無論什么都需要別人手把手教,那這一輩子能獲得進步的可能性有多小……首先,那些會了的人并不一定有時間(幾乎是肯定沒時間),其次是,剛才我們也看到了,絕大多數會的人,其實真的不會教,他們也有的時候懶得動腦子,所以不知道關鍵在哪里,而后即便是好心想教(比如教自己的孩子如何用筷子),也教不明白……
這就是為什么你必須想辦法進入第二個階段(學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才有可能大幅度進步的根本原因。雖然書、教程,也有質量差異,也有胡說八道的,但這就是考驗你能力的地方:
1.你有沒有心思去尋找,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和教程;(行動力)
2.你有沒有能力甄別書籍、教程的質量好壞;(判斷力)
3.你有沒有能力在實踐中運用書本中的知識……(把控力)
很多人沒耐心,甚至干脆沒動力,于是永遠進入不了第二階段:還有很多人,雖然嘗試著進入第二階段,可惜,不知道判斷標準和依據(比如,很多人根本不會選書,他們選書的方法只有一個,去找人索要書單),于是,不知不覺走了太多彎路,乃至于事倍功半;剩下的少數中的多數,又因為缺飯執拗地踐行書本中講授的有道理的知識,而最終只不過是做了無用功……
思考: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到了這里,你就可以想象人群中善于學習的人,學習能力強的人有多么少見,可這還不算晚,因為如若你不能進入第三階段,你依然只不過是“略勝半籌”而已。無法做到把別人甩開的地步——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其實大多數人別看學習能力比較差,模仿能力卻是極強的,所以,他們只要看到你能做到,就很可能迅速模仿個八九不離十……你好不容易學來的東西別人靠模仿就能做到了,很難真正把人家徹底甩掉。
真正讓你卓越的,是你必須走入第三階段;
-你不僅能學會沒人能手把手教你的東西;
-甚至能學會書本中都找不到的東西……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就連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也是有方法論的。如果不能掌握最基本的方法,那么后期的學習很可能效率低下,甚至是完全無效的。
想要獲得“開掛”的人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論。
有句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這樣每天打磨學到的概念,理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磨刀”的過程。等到刀磨好了,還怕砍不到柴么?
走入第三個階,實在 是太難,教別人走入第三個階段,不是不可能,但也確實很難——因為難點在于絕大多數人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理解第三個階段的重點。但若是非要簡單說,也不是不行——看讀者悟性了,因為真只看字面的話,以下的關鍵就好像是誰都會的事兒一樣:
1.確定自己有強烈的欲望搞定這個技能;
2.尋找最少必要知識,反復問自己:這事兒最關鍵的地方在哪里?
3.馬上開始運用、馬上開始踐行;
4.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學會,相信自己一定會通過踐行而進步;
5.通過記錄,量化自己的刻意練習進程;
6不斷總結,不斷整理,不斷讓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你自己的腦子里有清晰的組織與關聯;
7.絕對不能跟笨蛋斗氣,要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生命……
學習,從來都是創造驚喜、創造好運的最優路徑。
為什么呢?因為每個真正學會某種技能的人,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嘆:真沒想道在這里可以用上!
你腦子里的概念多了之后,它們之間才有機會產生“意外的連接”——即,所謂的融會貫通。若是你腦子里有用的概念寥寥無幾,他們之間有什么連接價值?。烤退阌羞B接,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呢?沒有這些“意外的連接”,我們又怎么可能碰到“意外的驚喜”呢?
“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p>
你必須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徑和跨越方式——這恰恰是衡量你能夠進入第三個階段(或稱“境界)的判斷依據。
以后你進入投資領域之后,你就明白了,”自己的路自己走“這么簡單的七個字構成的簡單句子,首先深入理解恰里并不是那么簡單;其次,這是投資的終極原則之一;最后,更為重要的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上加難。
在第三個階段里有過哪怕一次成功,后面就“開掛”了,你會發現你就沒什么不敢學的——很幸福;沒有什么學不會的——更幸福;學會的東西沒有什么事練不好的——不能更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