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除非你刻意反人性,不然絕無可能。
趨利避害是人性。趨樂趣避無趣也是人性。驅動你長久做某事/與某人相處的無非是滿足感與成就感。如果既無趣,又無成就感,你還能繼續堅持快樂地做下去,下文寫得對于你來說就是多余的了。
先談路徑一:保持及提高滿足感。
邊際效用遞減是規律。一開始的新鮮刺激很快便會消失,曾經的舊樂趣的效用一定會減少。一直減少到無趣,普通人便會沒了興致。
解決辦法1:
發現新樂趣。
解決辦法2:
調高認為無聊的閾值。閾值低的原因可能是先天基因問題,更多可能是后天受新鮮刺激過多造成的。
解決辦法3 :
反人性。不再追求所謂的有趣,不再讓有趣成為你長久愛一件事和一個人的理由。引出下面的路徑2成就感。
再談路勁二:保持及提高成就感。
保持及提高成就感的前提是你總是能夠同樣出色地完成你自己內心許下的挑戰。這里存在以下幾個場景這個前提會失靈。
場景1:認知偏差
你以為自己行,其實挑戰很困難,遠超你的能力。
場景2:能力天花板
你發現自己可能真的不行,再難完成自己的期望。
最終你可能會讓自己失望,再難保持成就感。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需要再次改變你內心對于外界反饋的重新演繹。
收獲的成就感=(相對于個人來說的挑戰難度系數+外界反饋的結果)個人加權而得
解決辦法1:打破前提,不把成就感定義在完成挑戰這個結果上。
你越想要前進,在路上跑得時間越長,挑戰越大(離你目前所處的能力水平差異越大),受挫的可能性越大。在這個時期,如果你把成就感定義為成功完成這個挑戰,那么必然收獲0成就感。如果著眼于個人縱向的點滴進步,那還是有一點希望獲得一點成就感。
解決辦法2:降低個人來說的挑戰難度系數
如果短期內無法改變自己注重結果反饋這個心態的話,可以試試把力所能及之事與有挑戰之事情的比例分攤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多打小怪,刷成就感指數,偶爾因為完成不成有挑戰的事導致成就感分數暴跌,再回來多打小怪升高指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