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商界朋友講述的他在美國移民局親眼目睹的故事。他在美國移民局申請綠卡的時候,曾經(jīng)遇到過一位中年婦女,從她被曬成古銅色的皮膚,可以斷定是一位戶外工作者。出于好奇,他上前和她搭話,一問才知,她來自中國北方農(nóng)村,因為女兒在美國,才申請來美。她只讀完小學,漢語都表達不好。可就是這樣一位英語只會說“你好”、“再見”的中國農(nóng)村婦女,也在申請綠卡。她申報的理由是有“技術(shù)專長”。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請表,問她:“你會什么?”她回答說:“我會剪紙畫。”說著,她從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輕巧地在一張彩色亮紙上飛舞,不到三分鐘,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種動物圖案。美國移民官瞪大眼睛,像看變戲法似的看著這些美麗的剪紙畫,豎起手指,連聲贊嘆。這時,她從包里拿出一張報紙,說:“這是中國《農(nóng)民日報》刊登的我的剪紙畫。”美國移民官員一邊看,一邊連連點頭,說:“OK。”她就這么OK了。旁邊和她一起申請而被拒絕的人又羨慕、又嫉妒。這就是美國。你可以不會管理,你可以不會金融,你可以不會電腦,甚至,你可以不會英語。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會!你必須得會一樣,你要竭盡全力把它做到極限。這樣,你就會永遠OK了!
交大教授李世均是地道的老上海,可誰又能想到,他的業(yè)余愛好就是玩蟋蟀,而且這從小養(yǎng)成的愛好竟陪伴了他一生。 “蟋蟀本是風雅物,就看你怎么玩。”李世均笑稱自己玩蟋蟀比鉆研專業(yè)還刻苦,他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寫下了《中華斗蟋鑒賞》、《中華蟋蟀五十不選》、《民間傳世———上品蟋蟀108將》、《南盆窺探》等專著。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以蟋蟀為主題賦詩、作畫,南宋“蟋蟀宰相”賈似道還編著了一部集哲學、文學和科學為一體的《促織經(jīng)》。拿得出手的不一定要很高大上,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玩,也能玩出大名堂。
現(xiàn)在社會上有個說法,叫“補短板”,意思是把不足的地方去充實和強化。固然,對于一個組織來說,合理優(yōu)化人財物資源配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形成總體合力最大化,這是“木桶原理”的初衷。然而,學校里,孩子們的教育也總是強調(diào)不能偏科;工作上,對職工的要求也是要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樣樣都會樣樣都好。對于每個個體來說,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不需要也做不到成為一個“百事通”的全才。要想有一樣拿得出手,如何才能做到呢?《賣油翁》中說道,“無他,但手熟爾”。術(shù)業(yè)有專攻,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專業(yè)的事,擅長的事,把它想得深入、做得極致,不必在意做這些事是不是冒著被人吐槽“玩物喪志”的風險。有自己的特點,有一個屬于自己、獨具個性的標簽,才不枉這世間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