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聽到一個哲學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可能和很多人一樣,初讀這句話,無非就是一笑而過。
有時突然覺得這種匆匆略過的東西,想去和人討論一下。別人回答說:這么認真干嘛,這種神經病問題。又或是:好高深啊,現在我和你討論不了這個。
好,我知道,這無可厚非。但我發現,尤其是其實知道“我是誰”,這很重要。為什么?因為生活中困擾你的很多問題,都源自于你怎樣理解“自我”。
人都會發現過去的自己多多少少有些幼稚,我也一樣。小時候癡迷日本動漫,總是跟風抨擊某些國內漫畫作家抄襲日本的作品,這種現象也的的確確的存在著。注意,那個時候我更多的是抨擊,而不是去理解(當然,我理解,并不代表我認同這一行為)。這背后的問題,伴隨著我思考“自我”的同時,我去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我發現,中國動漫文化的圈子還是比較有問題的,盡管其中有很多優秀的畫師和有實力的作者,但還是被那些抄襲的人渾了這潭活水。
漫畫發現抄襲并不難,我們最常見印證抄襲的手段就是疊圖(兩張作畫疊在一起),網上有很多對比圖不在一一贅述。國人的作者為什么要抄襲?因為作者的素質低?沒天賦?不盡然。其實就是沒有思考過自我,被抄襲作品的作者,大多都是有多年畫漫畫經驗的,對于漫畫人物線條的把握,分鏡的設計,動作的狀態都有一個很好的素質。我們這類國人抄襲者,往往是從興趣畫漫畫轉變到職業漫畫,有了一定名氣、收入后,出版社要求的更新速度也在上升,但與之相反的是,他們的創作水準卻沒有很大的提升,面對名利收益與作品質量,妥協的意味就更加明顯了,只能像那些水平更高的作品下手。必要的技法磨煉沒有經過,對自我的這種思考過程在名利的沖擊下得以省略。你說他能不抄襲嗎。
現實中有一個很可怕的東西,我們已經學不會閑下來了,不懂得如何去閑了。為什么?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使我們越來越多的碎片化時間都被它所占據。課間、睡覺前、等人甚至于走路的時間,都被它所控制,胡亂搜索點什么都好、玩個手游都行,但就是不玩不自在。學校周末一般是沒有課的,很多人寧愿在手機里看這些美化過的景色,也不愿到外面出來閑一閑。
我沒辦法去評價它,因為我們已經很不太會閑了。那么你要問了,閑下來有什么用,機會都是給努力的人。是的,我們都在忙,殊不知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忙”就是“心亡”。我們忙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忙著掙錢、忙著與人交往、忙著學習考級、忙著刷空間刷微信……忙到最后,我們會大加贊頌這“忙”出來的成果,你不同意?就會被貼上不上進、不努力的標簽。
此時此刻,思維被綁架,思考被停滯,在被別人模式化的世界里,你還是“你”嗎。
就這樣,我們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來經常與自己對話。
這有用嗎?那我就說說我們與世界吧。
我是個中國人,但這并不影響我喜歡其他國家的文化。單論創造力,法國,絕對算得上世界上最為成功的。了解法國文學作品的人知道,很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作品都出自于法國人之手,不僅僅是文學,包括電影、音樂中的精品也來自于這個國度。他們為什么能創造出這些東西來?這其實和他們每年一個月的休假制度息息相關。這時候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可能出來作祟了,我們有5000年的文化底蘊,我們有武俠文化、四大名著……但是您細想,您說的這些真的是認清我們中國的“自我”而不是和人家比出個誰高誰低來?
您說這這閑下來尋找“自我”有用嗎?
后記:其實這篇文章并沒有觸及“自我”的核心解釋,而是更多的講述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后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思緒也沒有整理好就匆匆下筆了,不早了,有空我們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