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2月20日早上
年齡:米寶第20個月
地點:家門口
記錄:米寶竟然把媽媽的手提包放了回去
之前一段時間,讓我頗為得意的一件事情,就是每當工作日,我的米寶都會雙手拎起我藍色的手提包,有時候屁顛屁顛地、有時候一搖一晃地、有時候鄭重其事地到門口送我去上班。
通常,我一招呼,他就會拎著包包走到門口,先是靜靜地在旁邊等著我,看著我換好了出門的外套和鞋子,然后努力地把胳膊抬起來,將手提包遞到我的手里,在爺爺奶奶欣賞的表情里,我會欣慰又驕傲地笑著說:“真棒,謝謝米寶給媽媽拿包包,媽媽要去上班了哦,來,媽媽親親!”,這時,我俯下身子,米寶踮起腳尖、撅起嘴巴,我們來個“親親”——米寶撅起嘴的小樣,真是可愛極了,一次不夠,米寶會再撅起嘴巴,我會再親親,如此反復幾次直到米寶滿意地跑回屋里,讓他的小背影告訴我,他很安心也很快樂,像是幫助媽媽完成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媽媽可以放心出去啦!
這是我們之間的一個“小儀式”,從我結束半年的產假回歸職場時就開始的一個小儀式,那個時候米寶還不會走路、不會叫媽媽、不會拎包包、不會撅起小嘴要親親呢!
當一天工作結束,我回到家,有時候米寶正在吃飯,奶奶告訴我,剛才我一開門(餐桌看不到大門)米寶嘴巴就“媽媽、媽媽……”叫開了;有時候米寶正在客廳玩,爺爺說“米寶,你看誰回來啦”,米寶就會抬起頭、停下手中的玩具,滿臉高興地叫著媽媽從沙發那邊向我飛奔過來,一把抱住我或者我的大腿;還有一次,米寶大概1歲四個月的時候,剛進家門的我邊換衣服邊說“米寶稍等哦,媽媽先換衣服……”話還沒說完,米寶突然轉身跑開了,我正納悶呢,結果竟然是米寶從臥室把我需要換的睡衣抱過來了!米寶揚起臉那樣可愛地看著我,嘴巴里“嗯、嗯……”地念著,小小的身子、雙手那樣抱著媽媽的睡衣、睡衣的一只胳膊還拖到了地板上……那個場景,好感動,這種幸福真是無以言表!
早出晚歸的爸爸可沒有享受過米寶這種“特殊待遇“喲,有時候為了這個”小儀式“媽媽我連遲到都在所不惜呀,呵呵!
但是今天早上,事情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當米寶還是像往常一樣拎起我的藍色手提包走到門口的時候,我還沒有及時換好鞋子、穿上外套,突然,米寶好像想到了什么,竟然沒有把手里的包包遞給我,而是轉身回去了!咦?”米寶,你要去哪兒呀?”我連忙問,奶奶在一邊說“可能他是拿回來等著你,待會你把衣服鞋子都換好了,他再重新過去送你上班的……”結果奶奶猜錯了,媽媽也猜錯了。米寶徑直走到了梳妝臺,踩著小凳子,把媽媽的手提包放到了旁邊的桌子上——那是我每天回到家會把包放下的地方——奶奶趕緊跟過去,“那是下班的時候放的,現在媽媽要上班啦,包包不能放這里,米寶快給媽媽送過去……”我的米寶,就像沒聽見奶奶的話,完全不予理會,一臉驕傲、挺高興的樣子朝我跑過來,一把抱住我的大腿!
哦——!我明白了,米寶可能想的是:“我要把媽媽的包放在家里,因為沒有了包包,媽媽就不能去上班了,媽媽就會留在家里陪我啦!”
我親愛的米寶呀,你這天真的舉動,讓媽媽又感動又愧疚??磥韹寢屝枰词⊙?,是最近媽媽給予你的高質量陪伴不夠啊,才引發了你的不滿足,讓你強烈地希望是媽媽,而不僅是爺爺奶奶留在家里陪伴你,開始動腦筋、想辦法怎么樣可以把媽媽留下來!其實昨天你送媽媽,跟媽媽親親了好多次還是抱住媽媽不讓走,甚至還哭了幾聲的時候,我就應該意識到你的“反?!绷耍墒菋寢屨讨覀儌z感情基礎好,就沒太在意。
媽媽要向你道歉,對不起,米寶,讓你產生了分離焦慮!是媽媽這些天做得不夠好,請原諒媽媽,好嗎?特別是上個周末,媽媽應該檢討,竟然偷懶窩在家休息,沒有和爸爸帶你出去玩,也沒有以前那么認真地陪你玩。好在今天已經是周四了,媽媽(一并提醒爸爸)一定及時改進,好吧,我們拉鉤!
嬰幼兒四種依戀模式 《知乎日報》 分離焦慮及其表現
-
安全型 :母親在,孩子就很自在,他們能獨立的探索環境,時不時回來找媽媽磨嘰一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表現的有點心煩,但是母親回來馬上就回來目前身邊并尋求接觸。北美實驗數據,稱此類型為2/3
2.回避型:不尋求接近母親,目前離開后也沒什么難過的表現,母親回來了也還是對她比較冷淡。此類型為20%
3.矛盾型:對母親的情感狀態是一種既積極又消極的混合反應。到了新環境中,兒童緊緊挨著目前,幾乎不去探索新環境。他們在陌生人進來后、目前離開前甚至就有些焦慮了,當母親真的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巨大的哀傷或憤怒。然而一單母親回來,他們一方面表現得要跟母親接近;他們要和母親有身體接觸;另一方面卻又選擇了負面情緒的身體接觸方法:他們對母親又踢又打,往往還伴隨著憤怒的表情或者號哭。這一類型的孩子約為10%~15%
4.混亂型:他們的表現不可預估,時而平靜時而憤怒。但是專家一般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親密關系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占比是5%~10%
PS:嬰兒一歲時的依戀狀態對其后期人際模式有非常大的影響。安全型的男孩長大后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其他類型的男孩高,在成年后更善于交往,也能體會到更大的情緒強度,也會被別人評價更積極、更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