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愚的代名詞。
有意識就是智慧。為什么這么說呢?有時候有些話說出來,才發現,好像沒有過腦子!這就是無意識在支配我們的行為和語言。訓練有意識就是減少這種不過腦子的行為和話語。
例如,房思琪的故事中,女兒被輔導老師誘奸,小心地試探性向母親求助:“有個同學和老師在一起了”。母親的第一反應是“誰”,女兒答“不知道”。母親:“這么小就這么騷”。女兒:“……”。
這就是這位母親的無意識,深度無意識。她根本沒有意識到女兒的言外之意是在尋求幫助,是女兒自己遇到了這種事情而不知道如何是好。由于母親的局限性和無意識,女兒在至親這里求助的希望破滅了。這不是導致悲劇的原因之一嗎?
認知心理學中有個類似的概念:“框架”理論。這里的母親對于“學生和老師在一起”的所有認知,即她當時產生的聯想和理解就是她的認知框架,她對此事的態度和理解程度取決于她的已有的認知框架,顯然這個框架是不完整的,而如果她不對此框架做出更新和調整,與下一代的對話就不能愉快地有效地繼續進行。
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完整的框架。聯想到人大附中停課半天要求學生集體觀看的《鏡子》。原本親密無間的父母與孩子發展到相互排斥,不信任,嚴重對立,原因是什么?房思琪母親的影子是不是在這些家長身上能夠看到?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面對親子關系?其實就是先不斷更新和調整自己的框架。
第一次做家長,沒有經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學習。
以前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現在大概有點理解了。